有一位會計專業的本科畢業的考生,在成績出來以后,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CPA成績竟然是:會計26;審計23;財務管理23;經濟法38;稅法32.他仰天長嘆:不甘心啊!可是,除了打起精神從頭來,別無他法。年輕的他,血氣方剛,發出了“不見武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做田”,“不成功便成仁,青山處處埋忠骨”的誓言。其實,究其原因,并不難理解。這位考生本是文科的料,陰錯陽差學了財務,畢業三年了,對做賬仍然不能自如。他覺得自己在理財方面毫無頭腦,根本不適合做財務。可是由于干了這一行,總得專一行,所以硬著頭皮去考CPA.沒有選擇的選擇,自然要比別人多費些功夫,多吃些苦,多些磨難。不是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嗎?何況這位考生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當然希望他只是說說而已,總不成把考試當人生的唯一目標。
有位考生第一次考財務管理時,沒有認真學就考了46分。于是2002年反復看書,做大量習題,自認為已經學得不錯。考前,她對同事和老公說:“今年如果能過一門的話,那就是財管。”在赴考的路上,她滿懷信心,覺得就這一門最有把握,應該沒問題。可真正拿到考卷,卻無所適從??纪旰螅钆聞e人問她財管這門課了。誰向她問起財管,那種恥辱和傷痛無以言表。為此她夜不成寐,默默地流淚。她又生自己的氣,又不服氣,不愿承認這種結果。心情平靜下來后,她又一次拿起了書本開始學習。她說:“笨牛先套車,我要加倍努力!”
被CPA摧毀了自信心的考生何止區區少數。敗軍之將不可言勇,無數考生感嘆,身經百考,考研究生也沒有費力,竟然在CPA前潰不成軍。一位考生這樣形容他三年考稅法的感受:2000年考稅法,時間緊迫,得分58;2001年考稅法,不慌不忙,得分59;2002年考稅法,時間多多有余,成績未定。他對稅法總的感覺是:不難,卻通不過,悲哉!
一位1997年參加考試至今還沒全部通過的考生,對于過去的慘痛記憶猶新。他列舉了幾年的成敗榮辱:“第一年旗開得勝,1997年所考的會計、財務管理、稅法全部順利通過,本以為將所向披靡,誰知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1998年的成績為:經濟法46,審計48.1999年的成績為:經濟法51,審計53.2000年的成績為:經濟法52,審計56.2001年成績為:經濟法56,審計60.其實2001年考后感覺非常好,結果卻是經濟法差4分,與CPA擦肩而過。2001年已是第五年,由此一來,1997年所考過的三門都要作廢。2002年只好重報了四門,這種痛苦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不是身臨其境,很難體會到那種掏心窩的痛。回憶過去幾年的考試歷程,徒增恥辱和傷痛,都說‘天助自助者’,事實卻是天不佑我!”
煉獄之路
CPA考生,沒有不知道機會成本的含義的。在財務管理中,所謂機會成本,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種支出或費用,而是失去的收益。這種收益不是實際發生的,而是潛在的。比如,在投資方案的選擇中,如果我們選擇了一項投資方案,則必須放棄投資于其他途徑的機會。其他投資機會可能取得的收益是實行本方案的一種代價,被稱為這項投資方案的機會成本。對于CPA的考生而言,放棄目前的工作,或放棄學習英語、考研等其他機會,放棄舒適的生活,甚至小到放棄聽音樂會、看本來酷愛的世界杯等,都是考CPA的機會成本。雖然,有些內容是無法用金錢衡量和計算的,對于習慣于用數字說明問題的會計人員,尤其如此??糃PA的機會成本很大,尤其是與現實經濟生活中選擇其他投資項目不同的是,考CPA的付出不一定有收獲。按照財務管理的風險理論,考CPA的風險概率很大。在經濟生活中,高風險的項目高收益,但是考CPA卻是高風險,不一定有高收益。
在中國,高考是一件牽動全國的一件大事。高考的學生用“黑色的七月”、“殘酷”等詞來形容高考。但是與CPA考試相比,無數經歷過高考并已經在高等院校就讀或畢業的CPA考生普遍認為,與CPA考試相比,高考很簡單,根本不能和CPA相提并論!如果說兩個考試有共同點,只不過讓考生再次回憶起過去已經獲勝的戰斗而已。年輕的學子普遍反映“經歷過CPA考試后,感到高考的那個階段真是幸福。那時能夠集中精力學習,一切以我的高考為中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現在參加CPA考試,在工作和家務之余學習,顧此失彼,從來沒有一天能夠心無旁騖地專心學習?!鼻也徽fCPA考試的難度和通過率遠低于高考,而且高考學生是在家長和老師的庇護下,專心復習,而CPA考生卻是在經濟、家庭、工作“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去應考的。一切資料要靠自己找,學習時間要靠自己擠,還要誠惶誠恐地看領導的臉色,生怕考試還沒有通過,而飯碗已被砸。有一位考生,為了參加CPA考試,寒、暑假從來沒有帶孩子度過假。那年夏天,她拒絕了孩子暑假去海濱度假的要求,堅持不休假,計劃把年休假用于考試前復習。可是,考試臨近時,領導不批準她休年假。她從單位直接去考場考試,臨走前,同事通知她下午要開會。她說不行,要去考試。好心的同事提醒她:“還考試?別考完試,回來就下崗了?!彼裏o奈地回答:“正因為隨時要下崗,所以更不能放棄考試。”有一位在縣城城建系統工作的考生,在考前一個月,被領導派到駐外地辦事處蹲點。平時的一切努力,頃刻化為烏有,消失殆盡。如果說,高考是當時必須走的路,而今天參加CPA考試卻是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自己選擇的更加艱難的第二次搏擊。
不見了春天的陽光,沒有女友的依偎,為了通過CPA,生活是如此的單調和枯燥。在一位年輕的考生眼里,認為注會考試簡直是在受刑。他說:我知道許多人為考CPA甚至不上班,孩子也不管,家也不要了。還有許多人考前學得直吐,累垮了身體。同事曾開玩笑說,你們發注會證的時候應該再加上個六級傷殘證??梢娢覀兏冻錾醵唷S绕涫谴簖g考生,失去的東西太多了,機會成本太高,付出與得到不成正比??墒撬贿叡г怪?,另一邊卻義無反顧投入考試大軍中。春節剛過,他就手捧書本,孜孜不倦。他把舊教材中財務管理的全部公式和經濟法中的數據全部整理出來。5月初拿到新教材,他就參加輔導班,參加面授。他通讀教材5遍以上,做北京注協編的《輕松過關》三份練習題,聽閆華紅老師講的VCD兩遍,提問不計其數。考前兩月,每天看書做題14小時。即使如此,考試完畢,對于結果仍然沒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