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殘疾社會工作服務理念變遷
(一)殘疾社會工作服務理念變遷
①傳統的個體模型把殘疾界定為殘疾者個人的問題,與社會無關,相應的責任都是歸屬個體,個體應該為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而改變。例如, 20 世紀前在西方占主導地位的醫學理論分析框架把殘疾看作是"功能喪失即元法獨立和有效地完成他人所能完成活動的能力,殘疾人則是偏離"常模" (標準)的人。
②社會建構模型就認為"殘疾人問題是一種社會的客觀存在,應該將這個問題歸于社會,殘疾問題不是由殘疾人的個人元能造成的,而是社會本身無法為殘疾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務,也無法確保殘疾人的需要在社會組織中得到足夠的重視。
傳統殘疾人觀念
1、防止把導致殘疾的原因歸于個體的生理性因素或道德層面的缺失
2、防止把殘疾人個體的問題“普世化”
3、防止把殘疾人簡單地看作是社會的“受害者”
4、防止把殘疾人看作“理所當然”需要幫助和社會支持的人
(二)殘疾人社會社會工作服務模式變遷
1、殘疾人社會工作理論層面的轉型
(1)在致殘原因的理論分析上,從個人責任理論轉向社會責任理論;
(2)在殘疾現象的理論分析上,從社會標簽理論向社會照顧理論轉變。
2、殘疾人社會工作方法層面的轉型
(1)在工作方法的理念分析上,殘疾人社會工作正在實現由供養理論向回歸社會理論轉變;
(2)在直接介入模式的理論分析上,由單一的個案模式向綜合服務模式轉變。
2022年真題示例:
1、20世紀前,在西方占主導地位的醫學理論分析框架把殘疾看做是“功能喪失”,即把殘疾人看做是缺乏獨立和有效完成他人所能完成活動的能而偏離“常規”標準的人。這種對殘疾的理解是基于()。
A .傳統的個人模型
B .生物——心理模型
C .社會構建的模型
D .新興的社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