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法和權益法的劃分是針對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而言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現金、轉讓非現金資產或承提債務方式作為合并對價的,應當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賬面價值*投資比例)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
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與支付的現金、轉讓的非現金資產以及所承擔債務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的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與投資相關的直接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管理費用)。但是以下兩種情況除外:
(1)以發行債券方式進行的企業合并應該按照以下方式處理:其中債券如果為折價發行的,該部分費用應增加折價的金額;債券如為溢價發行的,該部分費用應該減少溢價的金額。
(2)發行權益性證券作為合并對價的,按照以下處理:在不管其是否與企業合并直接相關,均應自所發行權益性證券的發行收入中扣減,在權益性工具發行有溢價的情況下,自溢價收入中扣除,在權益性證券發行無溢價或溢價金額不足以扣減的情況下,應當沖減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購買方按照購買方付出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以及為進行合并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之和作為合并成本。
與投資相關的直接相關費用,計入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
二、企業以合并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資
(一)支付現金的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以支付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購買價款、直接相關的費用、稅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作為初始成本;
(二)發行權益性證券的,以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作為初始成本;為發行權益性證券支付的手續費,傭金等應自權益性政權的溢價發行收入中扣除,溢價收入不足的,應沖減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三)投資者投入的長期股權投資,以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作為初始投資成本,但合同或協議不公允的除外;
(四)以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以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中的有關規定確定 .
2、成本法和權益法是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后續計量時采用的方法
初始投資時,首先判斷是否企業合并,如果是企業合并再判斷是否屬于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然后按照不同的要求確認其初始入賬金額。
初始入賬金額確定以后,再根據投資比例等因素確定采用成本法還是權益法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后續計量。
一般情況下,對被投資企業不具有控制或重大影響且在活躍市場上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參股企業),及對被投資企業達到控制的企業(子公司),上面兩種情況使用成本法進行后續計量。對被投資企業達到共同控制(合營企業)或重大影響(聯營企業)采用權益法進行后續計量。
在持股比例上劃分權益法和成本法的標準一般情況下是:持股比例小于20%或大于50%的使用成本法進行后續計量,持股比例在20%到50%之間的(包括20%和50%)使用權益法進行后續計量。
3、關于成本法下宣告現金股利時投資收益的確認和應沖減或應恢復的長期股權投資問題
關于成本法下宣告分配現金股利時的處理:
成本法下,關于現金股利的處理涉及到三個賬戶,即是“應收股利”、“投資收益”和“長期股權投資”。在進行賬務處理時,可先確定應計入“應收股利”賬戶和“長期股權投資”賬戶的金額,然后根據借貸平衡原理倒擠出應計入“投資收益”賬戶的金額。
當被投資單位宣告現金股利時,投資企業按應得部分借記“應收股利”賬戶。“長期股權投資”賬戶金額的確定比較復雜,具體做法是:當投資后應收股利的累計數大于投資后應得凈利的累計數時,其差額即為累計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然后再根據前期已累計沖減的投資成本調整本期應沖減或恢復的投資成本;當投資后應收股利的累計數小于或等于投資后應得凈利的累計數時,若前期存有尚未恢復的投資成本,則按尚未恢復數額先恢復投資成本,然后再確認投資收益。但恢復數額不能大于原沖減數。
處理原則:
將累計凈利和累計應收股利進行比較:
(1)如果應得凈利累計數大于應收股利累計數,那么應該沖減的成本為0, 以前如有沖減的成本數,應該全額轉回。
(2)如果應收股利累計數大于應得凈利累計數,那么其差額應該和已經沖減的成本進行比較,差額大于沖減成本的,將大于部分繼續沖減成本,差額小于已經沖減的成本的,小于部分轉回沖減的成本。
(3)關于權益法下被投資單位存貨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不同,投資單位對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的調整金額理解:
因為在確認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時是要跟被投資方的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比較的,就是用支付的對價與享有的被投資方的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的份額進行比較,如果是大于的話那么就按照支付的對價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如果小于的話那么就應該按照享有的被投資方的可辨認凈資產的份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份額入賬,然后與支付的對價的差額記為營業外收入的;所以投資方對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是按照被投資方的資產、負債等的公允價值進行核算的;而被投資方仍然是按照原來的賬面價值進行核算的;因此投資方對于存貨的核算也是按照公允價值進行核算的;
當存貨只有在實現銷售后才通過主營業務進行結轉然后才影響到損益了;而被投資方是按照成本進行結轉的,在計算投資方對應的凈利潤的時候應該用存貨的公允價值的所以應該按照700*80%結轉成本計算凈利潤的,由于結轉的成本增加了,所以凈利潤是要調減的;然后用調整后的凈利潤根據投資方持股比例計算投資方應該確認的投資收益;這個存貨的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額是不計入到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中的。
4、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應該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中的份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與所支付的現金、轉讓的非現金資產以及所承擔債務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
關于沖減留存收益的處理學員疑問比較多,我們咨詢了相關專家和授課老師,得到的答案關于這個問題并沒有一個明文規定,規定具體應該用哪種方法,所以兩種方法應該都是可以的,現在關于這兩種方法做一下總結:
(1)按照順序沖減,就是先沖減盈余公積,盈余公積不足沖減的繼續沖減未分配利潤;
(2)按照比例同時沖減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這個按照比例沖減的比例選擇也有兩種方法,一是按照盈余公積的計提比例沖減,比如盈余公積的計提比例為10%,沖減的時候就按照10%的比例沖減盈余公積,剩下的90%的部分沖減未分配利潤;第二種比例就是按照資產負債表中的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余額的比例沖減,這個比例和計提比例很可能是不一致的,因為提取完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以后,可能用它們來補虧,因此這個比例會發生變化。
這個問題如果考試的時候涉及到,兩種方法都是可以的,因為沒有明確規定,所以這部分內容廣大學員知道這兩種方法,考試的時候會處理就可以了,不需要做過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