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為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第八章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理論》,共有三節,八個知識點,下面是這本章的考點歸納,請大家重點復習。
考點一:經濟增長的含義
經濟增長率=本年度經濟總量的增量/上年所實現的經濟總量
項目 | 具體內容 |
經濟增長的含義 |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出與前期相比所實現的增長。通常用經 |
決定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 | 1.勞動的投入數量:取決于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及投入的勞動時間。 |
經濟增長因素分解 | 1.兩因素分解:把經濟增長看做勞動或資本與其生產率的作用的結果。 |
考點二:經濟周期和經濟波動
分類標準 | 具體類別 |
按照周期波動的時間長短 | 1.長周期:周期長度平均為50~60年,長波循環或康德拉耶夫周期 |
按照經濟總量絕對下降或相對下降的不同情況 | 古典型周期:經濟運行處在低谷時的經濟增長為負增長 |
增長型周期:如果處在低谷時的經濟增長率為正值,即經濟總量只是相對減少而非絕對減少,我國經濟周期屬于增長型 |
考點三:分析和預測經濟波動的指標體系
指標類型 | 含義 | 舉例 |
一致指標 | 指標的峰谷出現的時間與總體經濟運行的峰谷出現的時間一致,可以綜合描述總體經濟所處狀態 | 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先行指標 | 預測總體經濟運行的軌跡 | 制造業訂貨單,股票價格指數和廣義貨幣M2 |
滯后指標 | 對總體經濟運行中已經出現的峰谷確定 | 庫存、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考點四:經濟發展的基本理論和方式
經濟發展的含義: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并伴隨著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增長以及技術的進步。經濟發展不僅包括經濟增長,而且還包括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
經濟發展的核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
經濟發展的基本內容:以人為本: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是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轉變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促進“三個轉變”:
(1)促進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2)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3)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學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科學發展觀的含義: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考點五: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三大特征
特征 | 內容 |
速度 | 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
方式 | 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 |
動力 | 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
考點六: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基本理念
1、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2、協調: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3、綠色: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
4、開放: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5、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考點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
1、去產能:積極化解產能過剩;
2、去庫存:化解房地產庫存;
3、去杠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包括依法處置信用違約風險、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好金融監管等措施;
4、降成本: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降低社會保險費、降低企業財務成本、降低電力價格以及降低物流成本等;
5、補短板: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快技術、產品、業態等創新以及抓好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措施,補齊短板。
考點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內容
6項內容 | 具體內容 |
1.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 | 重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
2.創新 | 實現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
3.農業農村現代化 | (1)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
4.區域協調 | (1)從政策層面來說,要用好黨中央、國務院賦予西部地區差別化政策,發揮東部沿海地區在全國經濟轉型發展中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
5.發揮市場的決定性 | 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 |
6.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 | (1)拓展對外貿易,培養貿易新業態新模式 |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基本理念的內容是( )。
A.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公正
B.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公平
C.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D.穩定、協調、綠色、開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