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況
我市某香料化工廠一臺DZL4—l.25—AⅡ型蒸汽鍋爐2002年10月投用后,不到一年時間就發生了水冷壁爆管。2003年8月11日現場檢查,筆者發現爆破口位于右側爐門旁第11根水冷壁管的彎曲部位(該爐為偏鍋筒,結構緊湊,爐膛布滿水冷壁,故在爐門處采用彎管以防遮擋爐門口).爆口為縱向破裂.其斷面較為銳利。管內壁附著層厚約0.5mm的薄垢破口的上下兩頭堵滿片狀散垢.與該管相連的右側集箱有大量脫落的散垢堆積,鍋筒底部也有少量的散垢渣雜。
2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水循環故障是導致該水冷壁管短期過熱爆管的主要原因。把安全工程師站點加入收藏夾
?。?)該爐為自然循環鍋爐。不同溫度的工質具有不同的重度,其差異形成的推動力是水循環的動力,即工質在下降管中的重度比在水冷壁中的大,其差異形成的動力克服了工質上升和下降的流動阻力,這樣就利用其自然特性形成了水循環。工質在循環中吸收受熱面壁的熱量,既降低了受熱面壁的溫度,防止受熱面壁超溫,保證受熱面的使用壽命,又成為具有一定品質的蒸汽,從而使鍋爐的功能得以實現。
?。?)該爐在運行過程中,因水處理工作的不規范而產生的水垢渣塊,堆積在鍋筒底部,在水循環動力的作用下,隨鍋水一起被吸入下降管中,并被帶到集箱,其中質量較重、顆粒較大的散垢雜在重力、慣性的作用下,沉積在集箱底部,并用不斷堆積成小山丘狀,從而減少了工質進入水冷壁管的流通面積,據流體力學理論可知,此處工質的流速增大,靜壓減少,導致水冷壁管進口壓力降低,水循環減弱。
?。?)隨下降管鍋水帶入集箱的水垢渣中質量較輕,呈薄處狀的散垢,會漂浮在流動的鍋水中,隨著水循環從集箱進入水冷壁管中.當流動到水冷壁管的彎曲部位時,在散垢重力和摩擦阻力的作用下,開始停滯積聚在該處,這樣一方面使鍋水的流動阻力進一步增大,工質的流速趨緩;另一方面隨著散垢數量的不斷增加,水冷壁管中的流通面積不斷減小,直至完全堵死。這樣,該處的工質流速逐步趨于零,即產生了水循環停滯現象,這時,該水冷壁管處于膜式沸騰,其彎管部位處于干燒狀態,從而導致管壁溫度急劇升高,形成短時過熱爆管。
3修換處理
因該水冷壁管爆管除彎管部分存在破口和不同程度的脹粗外,其它部分未見異常,故決定割換變形的管段。根據有關規范、技術標準的要求,割換管段的起止部位選在直管段上,為從變形彎管的兩端彎曲起點向上和向下各延伸50mm,割換管段的實長約720mm。原水冷壁管采用符合GB3087的20#管,規格ф57mm×3.5mm。
(1)彎管制作。取與原爐管性質、規格相同的新管1根,用彎管機冷彎成與割換下的管段大致相同的形狀,并保證彎管的橢圓度、波浪度和壁厚減薄量等符合有關要求,且表面無重皮、裂紋等缺陷。
?。?)焊接修復。將對接的新舊管口磨平整并制成符合要求的坡口,由具有相應資質的焊工按表1規范進行焊接。
焊接規范
?。?)焊后檢查。焊后對兩對接頭按照有關要求進行焊縫外觀、MT、PT檢驗和通球試驗,結果合格。
4防止措施
?。?)對鍋爐進行一次人工人和機械除垢,徹底去除鍋筒底部、集箱內的散垢渣雜,并用軟管從上向下、大水量、高水壓沖洗附在水冷壁管上的散垢。
?。?)加強鍋爐水處理的管理作業,嚴格水處理工藝紀律,使鍋爐水質符合GB1576《工業鍋爐水質》標準要求,防止鍋爐結垢。
(3)日常運行中做好鍋爐定期排污工作,及時排除鍋筒和集箱中的散垢渣雜。每次停爐檢修時,再按前述方法對鍋爐進行徹底除垢去雜。
采取以上措施后,鍋爐至今已運行一年多,未發現水冷壁管出現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