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級注冊安全工程師第二場《安全生產管理》考試結束,題目太長、規范作業考點超多,從第一題開始就覺得自己拿錯試卷了,難道不是考技術嗎?你是不是也被考倒了?以下是233網校整理的真題考點,大家可以看一下!
2019中級注冊安全師《安全生產管理知識》真題考點解答
1、八大危險作業
八大危險作業:吊裝作業、動火作業、動土作業、斷路作業、高處作業、設備檢修作業、盲板抽堵作業、有限空間作業。
2、重大危險源
危險源
危險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和疾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
根據危險源在事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可以把危險源劃分為第一類危險源和第二類危險源。
第一類危險源是指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包括生產過程中各種能量源、能量載體或危險物質。第一類危險源決定了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
第二類危險源是指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約束或限制措施破壞或失效的各種因素。廣義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誤、環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第二類危險源決定了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頻率。
企業安全工作重點是第二類危險源的控制問題。
例如:液化石油氣在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泄漏,引起中毒、火災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裝了液化石油氣的儲罐是危險源;
原油儲罐的呼吸閥已經損壞,當儲罐儲存了原油后,有可能因呼吸閥損壞而發生事故,因此損壞的原油儲罐呼吸閥是危險源;
重大危險源
根據我國國家標準《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辨識依據是危險化學品的危險特性及其數量。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將重大危險源定義為:長期或臨時地生產、加工、使用、或儲存危險物質,且危險物質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
單元指一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或同屬一個工廠的且邊緣距離小于500m的幾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
3、氧氣瓶和乙炔瓶的安全距離
乙炔氣瓶和氧氣瓶之間的安全距離是指施工作業時氧氣瓶、乙炔瓶要與動火點保持10米的距離,氧氣瓶與乙炔瓶的距離應保持5米以上。嚴格按規定工作可以減少意外的幾率。
因為是溶解乙炔,氣瓶里有丙酮,如果傾斜角度在30度以下的話,在閥門打開(使用過程)的時候,有可能導致丙酮流出與空氣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極限 2.55%~12.8%(體積)。氧氣瓶盛裝的是高壓氧氣,存在著物理和化學兩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a、物理因素:氧氣被壓縮而壓力升高后,有與周圍常壓取得平衡的趨向,當與常壓之間的壓差愈大,這種趨向也愈大。當很大的壓差一旦以極短的時間在相當大的空間內迅速地達到這種平衡,即形成通常所稱的“爆炸”。如果通過較小的孔隙在相對較長時間內達到這種平衡,就形成“噴射”。二者都能造成嚴重后果。
b、化學因素。由于氧是助燃物質,一旦遇有可燃物質和引火條件,即可發生猛烈燃燒,甚至出現爆炸性火災。
4、重大危險源級別
5、海因里希法則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連鎖理論
1)遺傳及社會環境
2)人的缺點
3)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
4)事故
5)傷亡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連鎖理論也和事故頻發傾向理論一樣,把大多數工業事故的責任都歸因于人的不安全行為,表現出時代的局限性。
6、毒物作用于人體的危害表現
中毒有急性、慢性之分,也可能以身體某個臟器的損害為主,表現多種多樣。
(1)局部刺激和腐蝕。例如,人接觸氨氣、氯氣、二氧化硫等,可出現流淚、睜不開眼、鼻療、鼻塞、咽干、咽痛等表現,這是因為這些氣體有刺激性,嚴重時可出現劇烈咳嗽、痰中帶血、胸悶、胸疼。高濃度的氨、硫酸、鹽酸、氫氧化鈉等酸堿物質,還可腐蝕皮膚、黏膜,引起化學灼傷,造成肺水腫等。
(2)中毒。例如,長期吸人汞蒸氣,可出現頭痛、頭暈、乏力、倦怠、情緒不穩等全身癥狀,還可有流涎、口腔潰瘍、手顫等體征,實驗室檢查尿汞高,可診斷為汞中毒。
此外,有的化學物質長期接觸后,會造成女工自然流產、后代畸形;有的會增加群師腫瘤的發病率;有的則會改變免疫功能等。
不斷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