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的安全生產始終是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的工作。而煤礦的特殊環境給安全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其特殊性、復雜性和多變性是其他行業所無法比擬的。據1999年 1 ~ 6月份統計,全國礦山企業發生傷亡事故1943起,死亡3234人,重傷345人,直接經濟損失0.82億元。1999年1 ~ 10月份發生瓦斯爆炸事故的死亡人數高達2227人。
雖然事故的發生是“人、機、環境”3個因素相互作用與影響的結果,引起事故的原因具有復雜性,事故發生的場合與部位具有隨機性,事故發生的時間具有突然性,但不論是責任事故、技術事故還是自然災害事故,追根尋源,人的因素都起著主要作用。據統計,煤炭行業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現場管理不善和職工違章造成的。
借鑒國外成功的煤礦安全管理經驗,預防煤礦重大事故而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要緊緊圍繞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進行,并著力搞好以下工作。
1 規范安全管理體制
(1)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超前治理”的方針。隨著當前煤炭供大于求、產大于銷格局的形成,煤炭企業在新形勢下面臨著經營壓力、改革壓力和市場壓力。在此情況下,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超前治理”的方針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安全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健康發展、經濟效益的提高、礦區社會的穩定及職工隊伍的士氣。
做為“安全第一”責任者,應該落實安全目標責任制,全面履行安全職責,并在人、財、物上面落實“安全第一”。首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煤礦安全生產上,切不可急切近利,搶產量、追效益,同時,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不能搞形式主義和表面榮譽,要在抓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抓好煤炭營銷和提高經濟效益。其次,應認真編制好《安全操作規程》,注意積累好基礎數據資料。作業規程是煤礦三大規程之一,是作業施工的法規,也是現場技術管理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基礎工作,同時也是科學組織生產、實現正規作業、保證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依據。規程編制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產安全和經濟效益。第三,要堅持隱患排查制度,對煤礦生產中的設備運行狀況、崗位“危險點”等加強檢查,應對潛伏的隱患和尚未發生的影響安全生產、可能造成事故的隱患加以控制,這是杜絕重大事故的手段。
(2)堅持現場管理到位。堅持現場報考管理是預防煤礦重、特大事故的側重點。強化操作者行為,完善設備設施本質安全,緊緊圍繞安全生產的大目標,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和安全系統化管理。
①落實安全目標責任制,定期對安全工作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評價,同時根據存在的問題,制訂安全工作措施。
②建立、完善安全獎罰機制,充分發揮經濟杠桿在安全生產中的作用,并吸引廣大煤礦職工對其關注和監督。
③發揮“六條線”作用。形成黨、政、工、團、婦、保齊抓共管的安全監察、檢查網絡。將安全生產工作滲透到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在組織領導、安全投入、現場管理、監督檢查、經濟分配、科技裝備等方面形成一整套科學的管理體制和精干、高效的管理機構,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3)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煤礦重大事故預防的重點應放在安全技術措施上。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已被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所證實,為此各主要產煤國家都把事故預防和保護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惜重金落實安全技術措施。當前我國煤炭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是應清醒地認識到,煤炭工業不是夕陽產業。雖然國際上煤炭工業只有美國、南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少數國家盈利,大部分國家都虧損,但我們應該堅信這種局面很快就會過去。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到2050年,煤炭仍將是主要能源,而煤礦安全工作的科學管理就是要不斷優化先進的科技手段,以推動安全工作持續、健康發展。企業在資金緊缺、市場疲軟的情況下,仍要撥出專項資金用于采煤、掘進、運輸機械化和監測為主的設備更新換代。另外,要加強對重大事故隱患的治理,努力實現安全生產與新技術推廣和科研攻關相結合,改善安全環境,不斷提高礦井的科技含量,并以高產、高效、高安全為中心,全面發展煤炭生產建設、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新技術、新工藝,進一步提高煤炭全行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