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的發生常與生產過程和作業環境有關,但除了環境危害因素對人的危害程度,還受個體的特性差異的影響。在同一職業危害的作業環境中,由于個體特征的差異,各人所受的影響可能有所不同。這些個體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健康狀態和營養狀況等。職業病是影響工人健康、威脅工人生命的主要危害。人體受到環境中直接或間接有害因素危害時,不一定都發生職業病。職業病的發病過程,還取決于下列3個主要條件:
1.有害因素本身的性質
有害因素的理化性質和作用部位與發生職業病密切相關。如電磁輻射透入組織的深度和危害性,主要決定于其波長。毒物的理化性質及其對組織的親和性與毒性作用有直接關系,例如汽油和二硫化碳具有明顯的脂溶性,對神經組織就有密切的親和作用,因此首先損害神經系統。一般物理因素常在接觸時有作用,脫離接觸后體內不存在殘留:而化學因素在脫離接觸后,作用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或繼續存在。
2.有害因素作用于人體的量
物理和化學因素對人的危害都與量有關(生物因素進入人體的量目前還無法準確估計),多大的量和濃度才能導致職業病的發生,是確診的重要參考。一般作用劑量是接觸濃度/強度與接觸時間的乘積,可表達為D=C.T.我國公布的《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2002),就是指某些化學物質在工作場所空氣中的限量。但應該認識到,有些有害物質能在體內蓄積,少量和長期接觸也可能引起職業性損害以致職業病發生。認真查詢與某種因素的接觸時間及接觸方式,對職業病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3.勞動者個體易感性
健康的人體對有害因素的防御能力是多方面的。某些物理因素停止接觸后,被擾亂的生理功能可以逐步恢復。但是抵抗力和身體條件較差的人員對于進入體內的毒物,解毒和排毒功能下降,更易受到損害。
職業病還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病因有特異性,比如接觸含有游離二氧化硅粉塵的作業工人容易患硅肺病,脫離接觸可減輕或恢復;接觸噪聲早期可引起聽力的下降,如連續不斷接觸可導致噪聲性耳聾,及時脫離接觸噪聲環境則可以恢復;
病因大多可以檢測,一般有接觸反應(劑量一反應)關系,也就是接觸的量與發生病變的嚴重程度相關。因此早期診斷、早期給予相應處理或治療,對于預防職業病意義重大。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