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獨立房(套)間劃分,一個探測區(qū)域的面積不宜超過500㎡(從主要路口看清內(nèi)部,面積不超過1000㎡);紅外線光束感煙火災探測器和纜式線性感溫火災探測器探測區(qū)域的長度不宜超過100m;空氣管差溫(20-100m)。
2、不同高度的房間,火災探測器的選擇
4<H≤6 | 點型感溫火災探測器(C、D、E、F、G)不適合 |
6<H≤8 | 點型感溫火災探測器(B)不適合 |
8<H≤12 | 點型感溫火災探測器(A1、A2)不合適 |
12<H≤20 | 點型感煙火災探測器不合適 |
火焰探測器與高度無關(guān)。 |
3、火災報警控制器:任一臺火災報警控制器所連接的火災探測器、手動火災報警按鈕和模塊等設備總數(shù)和地址總數(shù)均不應超過3200點,其中每一總線回路連接的設備總數(shù)不宜超過200點,且應留有不少于額定容量10%的余量。
4、消防聯(lián)動控制器:任一臺消防聯(lián)動控制器的地址總數(shù)或火災報警控制器(聯(lián)動型)所控制的各模塊總數(shù)不應超過1600點,每一聯(lián)動總線回路連接設備的總數(shù)不宜超過100點,且應留有不少于額定容量10%的余量。
5、高度超過100m建筑中,除消防控制室內(nèi)設置的控制器除外,每臺控制器直接控制的火災探測器、手動火災報警按鈕和模塊等設備不應跨越避難層。
6、系統(tǒng)總線上應設置總線短路隔離器,每只總線短路隔離器保護的火災探測器、手動火災報警按鈕和模塊等消防設備的總數(shù)不應超過32點,總線穿越防火分區(qū)時,應在穿越處設置總線短路隔離器。
6、火災報警控制器消防聯(lián)動控制器,應設置在消防控制室內(nèi)或有人值班的房間或場所。安裝在墻上時,其主顯示屏高度宜為1.5-1.8m,其靠近門軸的側(cè)面距離不應小于0.5m,正面操作距離不應小于1.2m。
7、點型感煙、感溫火災探測器的安裝間距要求
(1)在寬度小于3m的內(nèi)走道頂棚上設置點型探測器時,宜居中布置,感溫火災探測器的安裝間距不應超過10m,感煙火災探測器的安裝距離不應超過15m,探測器距端墻的距離不應大于探測器安裝間距的1/2。
(2)點型探測器至墻壁、梁邊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0.5m。
(3)點型探測器周圍0.5m范圍內(nèi),不應有遮擋物。
(4)點型探測器至空調(diào)送風口邊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m,并宜接近回風口安裝。
(5)點型探測器至多孔送風頂棚孔口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0.5m。
8、點型感煙、感溫火災探測器設置:在有梁的頂棚上設置時,應符合下列的規(guī)定:
(1)當梁突出頂棚的高度小于200mm時,可不計梁對探測器保護面積的影響。
(2)突出頂棚200-600mm時,B類感溫火災探測器小于225mm、A1/A2類感溫火災探測器小于275mm、感煙火災探測器小于375mm時,不計梁對探測面積的額影響。
(3)梁突出頂棚高度超過600mm時,被梁隔斷的每個梁間區(qū)域應至少設置一只探測器。
(4)當梁間凈距小于1m時,可不計梁對探測器保護面積的影響。
(5)房間被書架、設備或隔斷等分隔,其頂部至頂棚或梁的距離小于房間凈高的5%時,每個被隔開的部分應至少安裝一只典型探測器。
9、線性光束感煙火災探測器
(1)探測器的光束軸線至頂棚的距離宜為0.3-1.0m距地面的高度不宜超過20m。
(2)相鄰兩組探測器的水平距離不應大于14m,至側(cè)墻的距離不應大于7m,且不應小于0.5m,探測器的發(fā)射器與接收器之間的距離不宜超過100m。
10、線性感溫火災探測器設置在頂棚下方,探測器至頂棚的距離宜為0.1m,探測器至墻壁的距離宜1.0-1.5m。
11、管路采樣吸氣式感煙火災探測器的設置。
(1)非高靈敏型探測器的采樣管網(wǎng)安裝高度不應超過16m,高靈敏型探測器的采樣管網(wǎng)安裝高度可超過16m,采樣管網(wǎng)安裝高度超過16m時,靈敏度可調(diào)的探測器應設置為高靈敏度。
(2)一個探測單元的采樣管總長不宜超過200m,單管長度不宜超過100m,同一根采樣管不應穿過防火分區(qū)。采樣孔的總數(shù)不宜超過100個,單管上的采樣孔數(shù)量不宜超過25個。
(3)當采樣管道采用毛細管布置方式時,毛細管的長度不宜超過4m。
(4)吸氣管路和采樣孔應有明顯的火災探測器標識。
(5)當采樣管道布置形式為垂直采樣時,每2℃溫差間隔或3m間隔(取最少者)應設置一個采樣孔,采樣孔不應背對氣流方向。
12、感煙火災探測器在格柵吊頂場所的位置
(1)鏤空面積與總面積的比例不大于15%時,探測器應設置在吊頂?shù)?strong>下方。
(2)鏤空面積與總面積的比例大于30%時,探測器應設置在吊頂?shù)?strong>上方。
(3)鏤空面積與總面積的比例為15%-30%時,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確定。
13、手動火災報警按鈕
(1)每個防火分區(qū)應至少設置1只手動火災報警按鈕,從一個防火分區(qū)的任何位置到最鄰近的手動火災報警按鈕的步行距離不應大于30m。
(2)宜設置在疏散通道和出入口處。
(3)應設置在明顯和便于操作的部位,當安裝在墻上時,其底邊距地面的高度宜為1.3-1.5m。并應有明顯的標志。
14、區(qū)域顯示器
(1)每個報警區(qū)域宜設置一臺,當一個報警區(qū)域包括多個樓層時,宜在每個樓層設置一臺。
(2)應設置在出入口等明顯和便于操作的部位,當安裝在墻上時,其底邊距地面的高度宜為1.3-1.5m。
15、火災警報器
(1)應設置在每個樓層的樓梯口、消防電梯前室、建筑內(nèi)部拐角等處的明顯部位,且不宜與安全出口指示標志燈具設置在同一面墻上。
(2)每個報警區(qū)域內(nèi)應均勻設置,其聲壓值不應小于60dB,在環(huán)境噪聲大于60dB的場所,聲壓值應高于背景噪聲15dB。
(3)設置在墻上時,底邊距地面高度應大于2.2m。
16、消防應急廣播
(1)設置在走道和大廳等公共場所。
(2)每個揚聲器的額定功率不應小于3W(客房設置專用的不宜小于1w)。
(3)其數(shù)量應保證從一個防火分區(qū)內(nèi)的任何部位到最近一個揚聲器的直線距離不大于25m,走道末端至最近揚聲器距離不大于12.5m。
(4)在環(huán)境噪聲大于60dB的場所,聲壓值應高于背景噪聲15dB。
(5)壁掛揚聲器底邊距地面高度應大于2.2m。
17、消防專用電話
(1)避難層應每隔20m設置一個消防專用電話分機或電話插孔。
(2)墻上安裝時,其底邊距地面的高度宜為1.3-1.5m。
18、防火門監(jiān)控器
電動開門器的手動控制按鈕應設置在防火門內(nèi)側(cè)的墻面上,距門不宜超過0.5m,底邊距地面的高度宜為0.9-1.3m。
19、布線設計要求,線芯截面:穿管敷設:1.0m㎡;線槽內(nèi)敷設:0.75m㎡;多芯線纜:0.5m㎡。
20、在可能產(chǎn)生可燃氣體的部位附近,線型可燃氣體探測器的保護區(qū)域長度不宜大于60m。
21、在無消防控制室且電氣火災監(jiān)控探測器設置數(shù)量不超過8個時,可采用獨立式電氣火災監(jiān)控探測器。
22、剩余電流式電氣火災監(jiān)控探測器的設置
(1)應以設置在低壓配電系統(tǒng)首端為基本原則,宜設置在第一級配電柜的出線端,供電線路漏電電流大于50mA時,宜在其下一級配電柜上設置。
(2)不宜設置在IT系統(tǒng)配電線路和消防配電線路中。
(3)探測器的報警值以為300-500mA。
(4)具有探測線路故障電弧功能的電氣火災監(jiān)控探測器其保護線路的長度不宜大于100m。
23、測溫式電氣火災監(jiān)控探測器的設置
(1)保護對象為1000V及以下的配電線路,應采用接觸式設置。
(2)保護對象為1000V以上的配電線路,宜選擇光柵光纖測溫式或紅外測溫式電氣火災監(jiān)控探測器。光柵光纖的應直接設置在保護對象的表面。
24、消防控制室值班要求:
(1)實行每日24h專人值班制度,每班不小于2人,值班人員持有規(guī)定的消防專業(yè)技能鑒定證書。
(2)單列布置時不應小于1.5m,雙列布置時不應小于2m;在值班人員經(jīng)常工作的一面,設備面盤至墻的距離不應小于3m;設備面盤后的維修距離不宜小于1m;設備面盤的排列長度大于4m時,其兩端應設置寬度不小于1m的通道。
25、圖形顯示裝置:
(1)10S內(nèi)能夠顯示輸入的火災報警信號和反饋信號的狀態(tài)信息,100S內(nèi)能夠顯示其他輸入信號的狀態(tài)信息。
(2)采用中文標注和中文界面的圖像顯示裝置其界面對角線的長度不得小于430mm。
零基礎小白的鉆石班,學習無憂、考試無憂、保障無憂,放心點擊加購
階段 | 班級 | 免費試聽 |
基礎階段 () | (1)教材精講班:全面掌握教材考點脈絡 (2)實操班:現(xiàn)場實操,身臨其境 (3)規(guī)范班:重點規(guī)范詳細梳理 | |
強化階段 () | (1)習題班:鞏固考點,總結(jié)做題方法 (2)三合一班:三科串講整合 (3)沖刺班:重要高頻考點匯總 | |
沖刺階段 | (1)真題解析班:解讀真題考點 (2)模考金題班:剖析2套突擊卷/科 |
各位考友,對于這個知識點還有什么問題或疑問的,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干貨筆記】
表格歸納匯總,涵蓋90%以上的重要考點
為你節(jié)省至少50%的備考時間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wǎng)校-sunpeiyu獨立創(chuàng)作完成,未經(jīng)著作權(quán)人同意禁止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