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梯間自然防煙:應在最高部位設置面積不小于1.0㎡的可開啟外窗或開口,樓梯間機械加壓:頂部設置不小于1㎡的固定窗。
2、設置在靠外墻且不位于屋頂區域的固定窗,單個固定窗的面積不應小于1㎡;設置在屋頂區域的固定窗,其總面積不應小于樓地面面積的2%。中庭固定窗,其總面積不應小于中庭樓地面面積的5%。
3、樓梯間自然防煙: 當建筑高度大于 10m 時,尚應在樓梯間的外墻上每 5 層內設置總面積不小于2.0㎡的可開啟外窗或開口,且布置間隔不大于3層。
4、樓梯間機械加壓:靠外墻的防煙樓梯間,尚應在其外墻上每5層內設置總面積不小于2㎡的固定窗。
5、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避難層(間)應設有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其有效面積不應小于該避難層(間)地面面積的 2%,且每個朝向的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0㎡ 。
6、前室采用自然通風方式時,獨立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可開啟外窗或開口的面積不應小于2.0㎡,共用、合用前室不應小于3.0㎡。
7、樓梯間可不設置機械加壓系統,設有兩個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且獨立前室兩個外窗面積分別不小于2㎡,合用前室兩個外窗面積分別不應小于3.0㎡。
8、前室、封閉避難層(間)與走道之間的壓差應為25-30Pa;樓梯間與走道之間的壓差應為40-50Pa。
9、除直灌式送風方式外,樓梯間宜每隔2~3層設一個常開式百葉送風口。
10、除地上建筑的走道或建筑面積小于500㎡的房間外設置排煙系統的場所應設置補風系統。
11、排煙口與附近安全出口相鄰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m。
12、當自然排煙口設置在外墻上時,自然排煙窗(口)應在儲煙倉以內,但走道、室內空間凈高不大于3m的區域的自然排煙窗(口)可設置在室內凈高度的1/2以上;自然排煙窗(口)宜分散均勻布置,且每組的長度不宜大于3.0m。
13、當補風口與排煙口設置在同一防煙分區時,補風口應設在儲煙倉下沿以下;補風口與排煙口水平距離不應少于5m。
14、送風機的進風口不應與排煙風機的出風口設在同一面上。當確有困難時,豎向布置時,送風機的進風口應設置在排煙出口的下方,其兩者邊緣最小垂直距離不應小于6m。
15、送風機的進風口不應與排煙風機的出風口設在同一面上。當確有困難時,水平布置時,兩者邊緣最小水平距離不應小于20m。
16、設置在靠外墻且不位于屋頂區域的固定窗,單個固定窗的面積不應小于1㎡且間距不應大于20m,其下沿距室內地面的高度不宜少于層高的1/2。
17、防煙分區內任一點與最近的自然排煙窗(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大于 30m。當公共建筑空間凈高大于等于 6m,且具有自然對流條件時,其水平距離不應大于37.5m。
18、防煙分區內任一點與最近的排煙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大于30m。
19、僅前室機械加壓:避難走道一端設置安全出口,且總長度小于30m;避難走道兩端設置安全出口,且總長度小于60m。
20、防煙分區劃分
(1)H≤3m,防煙分區長邊不應大于24m,最大允許面積為500㎡。
(2)3m<H≤6m,防煙分區長邊不應大于36m,最大允許面積為1000㎡。
(3)H>6m,防煙分區長邊不應大于60m,具有自然對流條件時不應大于75m,最大允許面積為2000㎡。
(4)當空間凈高大于9m時,防煙分區之間可不設置擋煙設施。
21、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其機械加壓送風系統應豎向分段獨立設置,且每段高度不應超過100m。
22、建筑高度超過50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過100m的住宅,其排煙系統應豎向分段獨立設置,且公共建筑每段高度不應超過50m,住宅建筑每段高度不應超過100m。
23、避難層采用機械加壓送風系統,尚應在外墻設置可開啟外窗,其有效面積不應小于該避難層(間)地面面積的1%。
24、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避難層(間)應設有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其有效面積不應小于該避難層(間)地面面積的 2%,且每個朝向的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 。
25、建筑空間凈高小于或等于6m的場所,其排煙量應按不小于60m3/(h·m2)計算,且取值不小于15000m3/h,或設置有效面積不小于該房間建筑面積的2%。
26、當采用自然排煙方式時,儲煙倉的厚度不應小于空間凈高的20%,且不應小于500mm;當采用機械排煙方式時,不應小于空間凈高的10%,且不應小于500mm。
27、梯間可采用直灌式加壓送風系統:送風量應按計算值(或規定的)送風量增加20%。
28、補風量不應小于排煙量的50%。
29、豎向設置的送風管道應獨立設置在管道井內,當確有困難時,未設置在管道井內或與其他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風管道,其耐火極限不應低于1.00h;水平設置的送風管道,當設置在吊頂內時,其耐火極限不應低于0.50h;當未設置在吊頂內時,其耐火極限不應低于1.00h。
30、豎向設置的排煙管道應設置在獨立的管道井內,排煙管道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0.50h。水平設置的排煙管道應設置在吊頂內其耐火極限不應低于0.50h;當確有困難時可直接設置在室內,但管道的耐火極限不應小于1.00h;設置在走道部位吊頂內的排煙管道以及穿越防火分區的排煙管道,其管道的耐火極限不應小于1.00h,但設備用房和汽車庫的排煙管道耐火極限可不低于0.50h。
31、補風管道耐火極限不應低于0.5h。對補風管道跨越防火分區的,參照防火分區對樓板的要求,規定管道的耐火極限不應小于1.50h。
32、加壓送風口的風速不宜大于7m/s。
33、排煙口風速不宜大于10m/s。
34、機械補風口的風速不宜大于10m/s;人員密集場所補風口的風速不宜大于5m/s;自然補風口的風速不宜大于3m/s。
35、當送風管道內壁為金屬時設計風速不應大于20m/s;當送風管道內壁為非金屬時設計風速不應大于15m/s。注:排煙管道設計要求與送風管道一致。
36、當公共建筑僅需在走道或回廊設置排煙時其機械排煙量不應小于13000m3/h;
37、當公共建筑房間內與走道或回廊均需設置排煙時,其走道或回廊的機械排煙量可按60m3/(h㎡)計算且不小于13000m3/h。
38、建筑空間凈高小于或等于6m的場所其排煙量應按不小于60m3/(h.㎡)計算且取值不小于15000m3/h。
39、中庭周圍場所不需設置排煙系統,中庭的排煙量不應小于40000m3/h;中庭周圍場所設有排煙系統時,中庭排煙量不應小于107000m3/h。
40、防煙系統聯動:當防火分區內火災確認后,應能在15S內聯動開啟常閉加壓送風口和加壓送風機。
41、排煙系統:當火災確認后,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在15S內聯動開啟相應防煙分區的全部排煙閥、排煙口、排煙風機、和補風設施,并應在30S內自動關閉與排煙無關的通風、空調系統。
歷年真題再現
【2018年技術實務42】某建筑高度為156m的公共建筑設有機械加壓送風系統。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防煙排煙系統技術標準》(GB 51251),該機械加壓送風系統的下列設計方案中,錯誤的是( )。
A.樓梯間與走道之間的壓差為40Pa
B.封閉避難層的送風量按避難層凈面積每平方米不小于25m3/h確定
C.前室與走道之間的壓差為25Pa
D.機械加壓送風系統按服務區段高度分段獨立設置
參考解析:根據《建筑防煙排煙系統技術標準>GB 51251 -2017 3.4.4,機械加壓送風量應滿足走廊至前室至樓梯間的壓力呈遞增分布,余壓值應符合下列規定:
(1)前室、封閉避難層 (間)與走道之間的壓差應為25Pa -30Pa。
(2)樓梯間與走道之間的壓差應為40Pa-50Pa,AC選項正確。
根據3.4. 3,封閉避難層(間)、避難走道的機械加壓送風量應按避難層(間)、避 難走道的凈面積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計算,B選項錯誤。
根據3.3. 1,建筑高度大于100m 的建筑,其機械加壓送風系統應豎向分段獨立設置,且每段高度不應超過100m,D選項正確。本題答案為B。
【2018年技術實務59】某建筑凈空高度為5m的商業營業廳,設有機械排煙系統,其劃分為4個防煙分區,最小防煙分區面積為500㎡。根據《建筑防煙排煙系統技術標準》(GB 51251),該機械排煙系統設置的下列方案中,正確的是( )。
A.最小防煙分區的排煙量為30000m3/h
B.排煙口與最近安全出口的距離為1.2m
C.防煙分區的最大長邊長度為40m
D.最大防煙分區的建筑面積為1500㎡
零基礎小白的鉆石班,學習無憂、考試無憂、保障無憂,放心點擊加購
階段 | 班級 | 免費試聽 |
基礎階段 () | (1)教材精講班:全面掌握教材考點脈絡 (2)實操班:現場實操,身臨其境 (3)規范班:重點規范詳細梳理 | |
強化階段 () | (1)習題班:鞏固考點,總結做題方法 (2)三合一班:三科串講整合 (3)沖刺班:重要高頻考點匯總 | |
沖刺階段 | (1)真題解析班:解讀真題考點 (2)模考金題班:剖析2套突擊卷/科 |
各位考友,對于這個知識點還有什么問題或疑問的,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干貨筆記】
表格歸納匯總,涵蓋90%以上的重要考點
為你節省至少50%的備考時間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sunpeiyu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