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言文閱讀
21.運用了類比的方法來論證,即以人死和繩斷總會從一個地方開始來比喻城陷的情形,從而說明了城從許遠所守的地方先被攻破,根本不能說明許遠沒有盡力。
22.詬:辱罵。
絕:斷。
尤:歸罪。
卓卓:特異貌。
23.將繩子拉斷,肯定有一個地方先斷開。
24.說:同“脫”,解脫。
徂:往,指嫁往男家。
湯湯:水盛貌。
漸:浸濕。
25.“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比喻女子年輕貌美;“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引出“于嗟女兮,無與士耽”,比喻女子不可為愛情所迷;“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26.“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表明當時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這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根本的社會原因。“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丈夫的“二三其德”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
27.了:終了,完結。
雕欄玉砌:帶雕飾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指南朝故國的宮苑。
朱顏:年輕時特有的紅潤的臉色。
幾多:多少。
28.這首詞中景物描寫與情感抒發密切融合,所有景物描寫都帶有情感色彩。如“春花秋月”“小樓東風”,本來都是美好的景物,但這些美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中卻成為反面的刺激,使他想起故國美好的時日,因而這些景物給人的感覺不是愉悅,而是無可奈何的感傷。
29.這首詞的末尾兩句,成功地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是比喻憂愁的千古名句。憂愁本來是一種情緒,但作者將之比作一江東去的春水,滾滾而去,連綿不絕,使這種抽象的東西有了可感知的形象,使讀者受到直接的感染。
三、現代文閱讀
30.金柳新娘艷影 蕩漾 青荇‘招搖柔波 水草 一潭 清泉虹 浮藻沉淀
31.“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既是寫景,又是寫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離恍惚,色彩斑斕。清泉潭底的浮藻,蕩漾著染有晚霞的榆樹的倒影,美麗得如同幻覺,使詩人遙想當年的歡樂。這些美麗的、斑駁的顏色和水草,仿佛是當年歡樂和理想的沉淀,像夢一樣遙遠,可它又在眼前。詩歌景中有情、音調柔美。
32.寫出河中水草的飄忽肥美。
33.一是祖輩們所安排的囿于封建家庭禮教和孝道的“平坦而舒適”的道路,這是一條扼殺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另一條是作者自己勇敢走出來的、投身到“廣大的世界中”的光明和希望之路。
34.作者重回故里,原本是興奮、高興的。他本想尋覓遙遠的舊夢。但所目睹的一切令他感到痛苦:封建舊家庭的衰亡、故宅早已物是人非、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變了,又似乎什么也沒有改變。在故居里找尋不到舊日的夢,更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光明,因此作者帶著失望和傷感離開了故里,離開了舊家,踏上走向廣大世界的道路,作者心情很快由悲轉喜。
35.作者心情的前后變化反映了他對現實的思考和批判,表現了他的叛逆和追求精神。
36.在詩的開頭,詩人把“我”假設為一只“鳥”的形象,而且這“鳥”是飽受磨難的喉嚨嘶啞的鳥,使讀者立刻被詩人的憂患意識所感染。這憂患意識來自對多災多難的祖國博大深沉的愛。
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下,進一步展開了對鳥兒的歌唱對象的描述。
37.它們是:土地、河流、風、黎明。
38.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于土地的精神相吻合,強化了詩人所要表現的“愛土地”、“愛祖國”的主題。
四、作文
39.參見第1套沖刺預測試卷“參考答案”中的“作文評分標準”。
試題:2015年成人高考模擬試題及答案 2015年成人高考真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