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知識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 )
A.魯迅
B.莫泊桑
C.歐•亨利
D.培根
2.“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揭示知識的真正意義的人”是( )
A.馬克思
B.恩格斯
C.培根
D.黑格爾
3.《培根論說文集》英文版原名為( ?。?BR> A.《隨筆》
B.《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
C.《隨感錄》
D.《獵人日記》
4.下列不屬于《論學問》一文提出的讀書四種方法是( )
A.精讀
B.快速閱讀
C.選讀
D.全讀
5.下面屬于《論學問》一文提出的讀書做學問的三種用途的是( ?。?BR> A.為了言談和議論
B.旅游
C.體育鍛煉
D.增長才識
二、填空題
1.《論學問》的作者是英國16世紀哲學家、散文家__________。
2.培根在本文中論述了兩大問題: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培根在本文中說:“史鑒使人__________;詩歌使人__________;數學使人__________;博物使人__________;倫理之學使人__________;邏輯與修辭使人__________。”
4.培根在本文中說:“__________使人充實,__________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BR> 5.培根在本文中說:“多詐的人渺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__________學問?!?BR> 三、解釋下列旬中加點的詞語
1.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
2.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熏。
四、簡答題
1.本文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2.怎樣理解“學問鍛煉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經驗底鍛煉”?
3.文章主要論述了哪兩個問題。
4.本文選詞用語有何特點?這對文章思想內容的表達有何作用?
5.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比喻句。
五、分析題
1.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
(1)請分析“嘗”、“吞下”、“咀嚼”、“消化”幾個動詞的實際含義。
(2)請說明這段話的修辭效果。
2.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因此,如果一個人寫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須有很好的記性;如果他很少與人會談,那末他就必須有很敏捷的機智;并且假如他讀書讀得很少的話,那末他就必須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
(1)請概括這段文字的大意。
(2)從這段文字來看,這篇文章的語言具有怎樣的特點?
參考答案:
—、1.D2.C3.A4.B5.D
二、1.培根
2.治學的目的;治學的方法
3.明智;巧慧;精細;深沉;莊重;善辯
4.閱讀;會談
5.運用
三、1.可供人借鑒的歷史書籍
2.指自然科學常識
四、1.本文論述了學問的用途和讀書治學的目的方法。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治學的目的是為了“能權衡輕重,審察事理”。在治學方法上,主張對不同的書采取不同的讀法,讀書應該與會談交流、寫作、筆記結合起來。
2.這句話是培根在談論為學的目的時提出來的,它體現出了培根對學問與經驗二者關系的理解。首先,他認為作為理性形態的學問對于僅僅是個體生活實踐的經驗有某種修剪作用,因為個人所積累的經驗,個人的天性都是個別的具體的,雖有實感性,但偏于狹窄,缺少普遍性。其次,培根又強調經驗對于學問的重要作用:學問“其本身又受經驗的鍛煉”作者主張既不要藐視學問,也不要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學問應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并受其檢視。
3.文章一是論述了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二是論述了治學的目的方法,即“能權衡輕重,審察事理”,對不同的書采取選讀、全讀、勤讀、精讀的不同讀法,還要與會談、寫作、筆記相結合。
4.一是文章選詞用語冼練精當,如“閱讀使人充實”,“史鑒使人明智”等語句,堪稱警句格言,做到一語中的;二是文中多用比喻及排比句式,使文章說理生動,富有氣勢。
5.排比旬有:“在娛樂上學問底主要的用處是幽居養靜;在裝飾上學問底用處是辭令;在長才上學問底用處是對于事務的判斷和處理?!薄岸嘣p的人渺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等等這些都是排比句。而“蓋人底天賦有如野生的花草,他們需要學問的修剪”,“精神上的缺陷沒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的學問來補救的:就如同肉體上各種的病患都有適當的運動來治療似的”等是比喻。
五、1.(1)“嘗”是指選讀其中的一部分;“吞下”是指全讀,但不必細心地讀;“咀嚼消化”則不但要全讀、勤讀,而且要精讀、細讀。
(2)這段話運用了比擬的手法,將讀書比擬成吃東西,顯得十分生動形象。
2.(1)治學的方法應當把閱讀與會談、筆記相結合。
(2)這篇文章的語言洗練精當,多警句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