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產與產業管理
考試目的
本章概述了生產與業務管理的基本內容的方法。通過本章的學習和考試,要求在了解生產與業務管理歷史發展、現階段生產與業務管理特征、趨勢、理念的前提下,掌握生產與業務環節設計、生產與業務計劃、生產與業務控制的基本原理、思路、內容和方法,對生產業務活動進行科學分析與管理。
考試內容
(一)現代生產與業務管理的特征
掌握:生產業務管理的特征。
了解:生產業務管理的新趨勢。
(二)生產與業務系統設置
掌握:狹義生產能力的概念;影響生產能力的因素:固定資產數量、固定資產的工作時間、固定資產的生產效率;生產能力的計算公式;生產單位空間布置(或設計)方法;不同的生產單位空間布置方法的特點及優缺點比較;訂貨生產方式與存貨生產方式的主要區別:不同生產類型對生產管理的不同影響;準時生產方式的目標及基本方法。
熟悉:廣義生產能力的概念;看板管理中看板的類別、內容及作用;CIMS通常包括的四個系統及其每個系統的功能;MIS的支持第系統;成功實施MRPII的前提條件;MRP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主要區別。
了解:工業企業生產類型分類;生產服務單位在廠區內布置的原則;多品種生產時生產能力的計算方法;生產類型劃分的標準。
(三)生產與業務計劃
掌握:年度生產計劃與作業計劃的區別與聯系;安排進度計劃的方式;均衡安排和變動安排方式優缺點比較;期量標準、批量與間隔期、生產提前期和在制品定額的概念;確定批量、提前期、在制品定額的基本方法或思路;對網絡計劃的閱讀與分析;時差及時差的計算;關鍵線路及關鍵線路的確定。
熟悉:用在制品定額法編制作業計劃的具體方法;用提前期法編制作業計劃的具體方法;不同生產類型需要確定的期量標準;流水線內部在制品定額;流水線之間在制品定額;不同生產類型生產計劃的編制方法;線性規劃法在生產管理中的應用;滾動計劃的優點;各種網絡時間參數的計算方法;時間—費用優化的基本思路。
了解:工廠生產計劃的主要指標;生產間隔期的確定;網絡計劃中作業時間的確定,時間優化及資源優化的思路。
(四)質量與設備故障控制
掌握:質量與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ISO9000系列標準的三種模式及其選擇時要考慮的因素;直方圖的制作及其分析,包括圖形型態分析、與公差比較分析、工序能力指數分析;控制圖的制作及分析,包括控制圖中心線、上下控制線的確定及幾種有缺陷的點子分布狀態;設備故障分類;設備故障率曲線;故障分析。
熟悉:工序能力指數的判斷標準;直方圖分布中心和標準偏差的計算公式;工序能力指數的計算公式,包括分布中心與公差中心重合與偏離兩種情況;分布中心值與公差中心偏離時絕對偏離量的計算公式;故障排除。
了解:直方圖的異常形態;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的一般方法;故障記錄、統計。
(五)安全管理與環境保護
掌握:安全管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定義;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基本思想;OHSAS18001標準中的核心要素;職業安全健康污染法規體系;環境管理的內容計劃;環境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1)的內容。
熟悉: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基本內容;我國目前執行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制度;環境管理體系;環境保護法規制度。
了解:環境管理的定義;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