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1.A。本題考核的是連續梁、板的受力特點。連續梁、板的受力特點是,跨中有正彎矩,支座有負彎矩。
2.D。本題考核的是室內防水工程的施工流程。室內防水工程的施工流程:防水材料進場復試→技術交底→清理基層→結合層→細部附加層→防水層→試水試驗。
3.B。本題考核的是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影響因素。影響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單位體積用水量、砂率、組成材料的性質、時間和溫度等。單位體積用水量決定水泥漿的數量和稠度,它是影響混凝土和易性的最主要因素。
4.C。本題考核的是混合結構體系的含義。混合結構房屋一般是指樓蓋和屋蓋采用鋼筋混凝土或鋼木結構,而墻和柱采用砌體結構建造的房屋,大多用在住宅、辦公樓、教學樓建筑中。
5.B。本題考核的是砌體房屋結構的主要構造要求。為防止沉降裂縫的產生,可用沉降縫在適當部位將房屋分成若干剛度較好的單元,沉降縫的基礎必須分開。
6.C。本題考核的是偶然荷載對結構的影響。在非地震區,風荷載是建筑結構的主要水平力。平面為圓形的建筑最有利于抵抗水平力的作用。
7.B。本題考核的是巖土的工程性能。內摩擦角,是土的抗剪強度指標,土力學上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是工程設計的重要參數。土的內摩擦角反映了土的摩擦特性。故選項A錯誤。土抗剪強度是指土體抵抗剪切破壞的極限強度,包括內摩擦力和內聚力。故選項B正確。在土方填筑時,常以土的干密度控制土的夯實標準。故選項C錯誤。土的天然含水量對挖土的難易、土方邊坡的穩定、填土的壓實等均有影響。故選項D錯誤。
8.D。本題考核的是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鉆孔灌注樁根據工程的不同性質、地下水位情況及工程土質性質,鉆孔灌注樁有沖擊鉆成孔灌注樁、回轉鉆成孔灌注樁、潛水電鉆成孔灌注樁及鉆孔壓漿灌注樁等。除鉆孔壓漿灌注樁外,其他三種均為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
9.A。本題考核的是城市建設檔案報送期限及相關規定。建設單位應當在工程竣工驗收后3個月內,向城建檔案館報送一套符合規定的建設工程檔案。凡建設工程檔案不齊全的,應當限期補充。
10.D。本題考核的是主要材料復試內容。建筑工程所用的水泥的復試內容:抗壓強度、抗折強度、安定性、凝結時間。
11.C。本題考核的是地下水控制技術方案選擇。在軟土地區基坑開挖深度超過3m,一般就要用井點降水。
12.B。本題考核的是土方填筑與壓實的要求。土方填筑與壓實的要求具體包括:(1)填方的邊坡坡度應根據填方高度、土的種類和其重要性確定i(2)填土應從場地最低處開始,由下而上整個寬度分層鋪填;(3)填方應在相對兩側或周圍同時進行回填和夯實;(4)填土應盡量采用同類土填筑。
13.C。本題考核的是鋼結構焊縫缺陷。鋼結構焊接產生焊瘤的主要原因是焊接工藝參數選擇不正確、操作技術不佳、焊件位置安放不當等。其處理方法是用鏟、銼、磨等手工或機械方法除去多余的堆積金屬。
14.D。本題考核的是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的保修。在正常使用條件下,住宅室內裝飾裝修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為2年;有防水要求的廚房、衛生間和外墻面的防滲漏,最低保修期限為5年。保修期自住宅室內裝飾裝修工程竣工驗收合格之日起計算。
15.C。本題考核的是建筑幕墻節能工程的技術要點。幕墻的隔汽層是為了避免非透明幕墻部位內部結露導致保溫材料發生性狀改變而采取的構造措施。因為冬季比較容易結露,所以一般隔汽層應設置在保溫材料靠近室內一側。非透明幕墻還有許多需要穿透隔汽層的部件(如連接件等),對這些穿透隔汽層的節點,應采取密封措施,以保證隔汽層的完整。
16.D。本題考核的是砌體結構的受力特點及其構造。一般情況下,只有砌體基礎有可能承受上部墻體或柱傳來的均勻局部壓應力。在大多數情況下,擱置于砌體墻或柱上的梁或板,由于其彎曲變形,使得傳至砌體的局部壓應力均為非均勻分布。當梁端下砌體的局部受壓承載力不滿足要求時,常采用設置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墊塊的方法。
17.D。本題考核的是預埋件的制作與安裝。受力預埋件的錨筋應采用HRB400(帶肋)或HPB300(光圓)鋼筋,不應使用冷加工鋼筋。因此A選項錯誤。直錨筋與錨板應采用T形焊。因此B選項錯誤。當預埋件采用熱鍍鋅防腐處理時,鋅膜厚度應大于45μm。因此C選項錯誤。
18.B。本題考核的是防水材料的應用。防水卷材在我國建筑防水材料的應用中處于主導地位,廣泛用于屋面、地下和特殊構筑物的防水,是一種面廣量大的防水材料。
19.A。本題考核的是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環境保護。施工現場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應在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衛部門申報登記,分類存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應與所在地垃圾消納中心簽署環保協議,及時清運處置。有毒有害廢棄物應運送到專門的有毒有害廢棄物中心消納。
20.C。本題考核的是鋼筋混凝土支撐應符合的要求。鋼筋混凝土支撐應符合下列要求:(1)鋼筋混凝土支撐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2)鋼筋混凝土支撐體系在同一平面內應整體澆筑,基坑平面轉角處的腰梁連接點應按剛節點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