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滹沱河生態環境修復
對于滹沱河河道的治理,我們在保證其水利功能的基礎上,提出復合生態系統治理理念,即保持河流的連續性和與城市的共生互補性,重點處理好河流兩側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及重點做好生態防洪、植物生態系統的修復工作。
4.1土地利用模式
基于滹沱河流域的特殊功能,在綜合建設適宜性、景觀適宜性、生態適宜性和經濟適宜性評價(表1)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目標、社會目標、經濟目標三大目標的和諧發展,在堅持“生態優先、景觀經濟并重”的原則下,制定出科學合理、優化可行的土地利用模式—“一線、兩岸、三段、六區”,使該區域成為石家莊市區北部的綠色生態屏障、水源涵養區、風景旅游度假區、近郊森林公園、生態農業教育科研基地。
“一線”是指在滹沱河行洪制導線以內,結合防洪要求分斷面進行控制,300m以內(五年一遇)為永久性河道,300m~800m為沙地草甸,800m以外至行洪制導線為疏林草地。“兩岸”為防風林帶?!叭巍笔侵镐镢?個功能有別的宏觀功能段,即南水北調工程以西為集園、林、果、田、居為一體的大地自然景觀功能段,南水北調工程—京深高速公路段為游憩休閑度假功能段,京深高速公路以東為農、林、苗結合型的生態農業種植功能段?!傲鶇^”是指6個生態功能區,即生態防護區、生態恢復區、生態園林區、生態展示區、生態農業園區和生態聚居園區。
4.2生態防洪
滹沱河流域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季節性雨季明顯,洪水災害具有迅速且持續時間較短的特點。雖然修建了崗南、黃壁莊兩個水庫和一些其它防洪設施,但防洪標準也不足十年一遇。為保證滹沱河(石家莊段)順利地行洪、泄洪和利于滹沱河(石家莊段)區域生態環境的快速恢復,我們提出了生態防洪的措施。
在滹沱河北岸的大孫村村南建設雁翅柳生態軟堤防,對滹沱河北岸制導線以外的已開發的河灘地進行“退耕還林”。同時,對現有荒灘實施綠化工程,改造現有低質林區。
將滹沱河南岸的生態防洪分為3段。①黃壁莊大壩下至南水北調中線段:保留原有不規整的天然沙堤。對不完善的河堤,按照設計制導線建設生物軟堤防。水庫大壩下的河道兩側多短溝,適合建設柳谷坊。②南水北調中線至京珠高速公路段:在京廣鐵路西側,改造現有月牙堤,堤外側表面種植地被植物護坡,內側為青石條干砌堤壩,便于生物、水分、養分的交流。其中,京廣鐵路東側至汊河入滹沱河口段,采用回填采沙坑、整修護砌岸坡等工程措施,緊靠滹沱河深槽右岸新建南堤。③京珠高速公路以東,機場路以東段:整修堤防,在無堤防的村莊外沿規劃制導線建設生物軟堤防,在受到洪水沖擊的堤內側建設雁翅柳防浪林。
4.3植物生態系統的修復
根據河道水資源、氣候、土壤等特征,結合景觀建設的需求和河道的水利功能,提出橫向層疊、縱向梯級的河道治理理念和采取林景型、林經型、林生型3種主要的片林復層結構種植模式。
4.3.1橫向層疊、縱向梯級的河道治理理念
?。?)橫向層疊。橫向層疊是指河道、河堤和階地3層治理斷面。河道:在河道內禁止挖沙,平整灘地,依靠兩岸生態環境的修復,自然固定流沙,形成沙灘河床景觀;300m~800m的河漫灘,是傳統的行洪灘道,嚴禁種植阻水植物,禁止在河灘地內開荒造田,保護野生草本植被,逐步形成沙地草甸草原景觀;800m以外至行洪制導線是營造生物防洪和疏林草地景觀地帶,可建設柳、桑緩洪雁翅綠化工程。河堤:一是在迎水面密植喬、灌木,建設生物軟堤防;二是在人工堤防中,采用柔性護岸,以草本植物、灌木為主,其中迎水坡可采用三維生物網草皮護坡,坡腳應設防護林;三是保證有500m寬的大面積堤岸積防護林帶。階地:在恢復農田防護網的基礎上,發展復合型農林業或都市型農業,改變單一的農作物耕作模式。在此基礎上,利用沙地景觀、河流水環境、森林植被,發展以觀光游覽與休閑娛樂為主的旅游產業。
?。?)縱向梯級??v向梯級是按照河道的自然特性、水利功能及其所承擔的功能和職能將其劃分為3段。上段為黃壁莊大壩下至南水北調中線—保護原有的人工林和防護林帶,繼續擴大人工造林和防護林帶,形成水土保持區和水源涵養區;中段為南水北調中線到京珠高速公路—整合資源,治理污染,種樹植草防風固沙,構建以月牙堤圍合地帶為中心,以沙地河灘綠色生態恢復為主題的城市近郊休閑區;下段為京珠高速公路以東,機場路以東—建立復合型農林區,發展花卉、蔬菜、果品、畜牧業,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步提高。
4.3.2片林復層結構種植模式
為使滹沱河南岸的片林、林帶更好地發揮生態效益,提出片林復層結構種植模式理念。該模式包括“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季景觀”5種林景型模式,“林果”“林藥”“林蜜”3種林經型模式,“防護模式”“耐瘠薄模式”2種林生型模式。這三種復層結構種植模式的設計,均以1hm2為設定面積,喬木占地面積最小以20m2/株為計算單位,喬灌比例為1∶2.
?。?)林景型模式。通過垂柳、水杉、紅瑞木、棣棠等樹種的搭配,形成豐富的天際線及紅、黃、綠的視覺效果,達到春季可觀繡線菊,夏季可觀滿樹金黃的欒樹,秋冬季可觀多姿百態的紅瑞木、棣棠的景觀時序。具體種植模式為:①上木。欒樹(200株)+垂柳(100株)+水杉(50株)。②中木。繡線菊(黃櫨)(250株)+紅瑞木(紅葉小檗)(150株)+棣棠(金葉女貞)(100株)。③下木。玉簪(400墩)+金銀花+丹麥草。
?。?)林經型模式。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一定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即選取多種藥用植物,形成春季連翹奪目,春夏之季金銀花、芍藥競相爭妍,夏季珍珠梅串串白花驅暑,秋季銀杏渲染片林景色,冬季側柏蒼翠的景象。具體種植模式為:①上木。側柏(200株)+銀杏(100株)+杜仲(50株)。②中木。連翹(200株)+珍珠梅(250株)+枸杞(150株)+紅葉小檗(100株)。③下木。金銀花+寬葉麥冬+芍藥。
?。?)林生型模式。以防風治沙塵污染為目標,選取連翹、泡桐、丁香等滯塵、抗污染能力強的樹種,形成夏秋開花、冬顯干皮的特色。具體種植模式為:①上木。毛泡桐(200株)+皂莢(100株)+白皮松(50株)。②中木。珍珠梅(250株)+連翹(200株)+紫丁香(150株)+木槿(100株)。③下木。山蕎麥+地錦。
目前,滹沱河(石家莊市段)的整治和修復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上游續建的小壁自然生態園,總占地1025000畝,林地和疏林地占80%,植被率達到90%以上,基本形成了水、草、鳥、獸、林共生的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許多野生動物的生存、繁殖和棲息提供了庇護場所。汊河一期工程通過模擬自然風光,將該區域建成集自然生態、水源保護、休閑度假、知識教育功能為一體的自然生態觀察園和濱水景區,結合采砂大坑的回填處理,在汊河入滹沱河口上、下游段的滹沱河深槽營造人工濕地,建設生態景觀和進行生態河道的修復。同時,河道岸坡采用土工格室護岸、三維網草皮護岸和緩坡等形式,使滯洪區防洪標準和汊河行洪標準達到五十年一遇,既保障了城市財產的安全,又保障了該區域的地下水不再受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