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413000 建筑工程施工技術
命題考點十一 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
如果您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會員中心你問我答,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教材解讀】
一、模板工程
1.常見模板及其特性
(1)木模板:優點是較適用于外形復雜或異型混凝土構件及冬期施工的混凝土工程;缺點是制作量大、木材資源浪費大等。
(2)組合鋼模板:優點是輕便靈活、拆裝方便、通用性強、周轉率高等;缺點是接縫多且嚴密性差,導致混凝土成型后外觀質量差。
(3)鋼框木(竹)膠合板模板:與組合鋼模板比,其特點為自重輕、用鋼量少、面積大、模板拼縫少、維修方便等。
(4)大模板:優點是模板整體性好、抗震性強、無拼縫等;缺點是模板重量大,移動安裝需起重機械吊運。
(5)散支散拆膠合板模板:優點是自重輕,板幅大,板面平整,施工安裝方便、簡單等。
2.模板工程設計的主要原則
(1)實用性:模板要保證構件形狀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確,且應構造簡單、支拆方便、表面平整、接縫嚴密不漏漿等。
(2)安全性:要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保證施工中不變形、不破壞、不倒塌。
(3)經濟性:在確保工程質量、安全和工期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一次性投入,增加模板周轉,減少支拆用工,實現文明施工。
3.模板工程安裝要點
(1)模板的接縫不應漏漿。
(2)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干凈并涂刷隔離劑,但不得采用影響結構性能或妨礙裝飾工程的隔離劑。
(3)澆筑混凝土前,模板內的雜物應清理干凈。(4)對跨度不小于4m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應按設計要求起拱;當設計無
具體要求時,起拱高度應為跨度的1/1000~3/1000。
二、鋼筋工程
1.鋼筋代換
(1)代換原則:等強度代換或等面積代換。當構件配筋受強度控制時,按鋼筋代換前后強度相等的原則進行代換;當構件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時,或同鋼號鋼筋之間的代換,按鋼筋代換前后面積相等的原則進行代換。當構件受裂縫寬度或撓度控制時,代換前后應進行裂縫寬度和撓度驗算。
(2)鋼筋代換時,應征得設計單位的同意,相應費用按合同有關規定并辦理相應手續。代換后鋼筋的間距、錨固長度、最小鋼筋直徑、數量等構造要求和受力、變形情況,均應符合相應規范要求。
2.鋼筋連接
(1)鋼筋的焊接: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中,縱向鋼筋不宜采用焊接接頭。
(2)鋼筋機械連接:鋼筋機械連接通常適用的鋼筋級別為HRB335、HRB400和RRB400;鋼筋最小直徑宜為16mm。
(3)鋼筋綁扎連接(或搭接):當受拉鋼筋直徑大于28mm、受壓鋼筋直徑大于32mm時,不宜采用綁扎搭接接頭。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桿件(如桁架和拱架的拉桿等)的縱向受力鋼筋和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結構中的縱向受力鋼筋,均不得采用綁扎搭接接頭。
(4)鋼筋接頭位置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同一縱向受力鋼筋不宜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接頭。接頭末端至鋼筋彎起點的距離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
3.鋼筋加工
(1)鋼筋調直可采用機械調直和冷拉調直。當采用冷拉調直時,必須控制鋼筋的伸長率。對HPB235級鋼筋,冷拉伸長率不宜大于4%;對于HRB335級、HRB400級和RRB400級鋼筋,冷拉伸長率不宜大于1%。
(2)鋼筋除銹:一是在鋼筋冷拉或調直過程中除銹;二是可采用機械除銹機除銹、噴砂除銹、酸洗除銹和手工除銹等。
(3)鋼筋下料切斷可采用鋼筋切斷機或手動液壓切斷器進行。
4.鋼筋安裝
(1)柱鋼筋綁扎;
(2)墻鋼筋綁扎;
(3)梁、板鋼筋綁扎。
三、混凝土工程
1.泵送混凝土
(1)混凝土泵有活塞泵、氣壓泵和擠壓泵等,目前應用較多的是活塞泵。
(2)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低于100mm,外加劑主要有泵送劑、減水劑和引氣劑等。
2.混凝土澆筑
(1)混凝土自高處傾落的自由高度,不宜超過2m。
(2)在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前,應先在底部填以50~100mm厚與混凝土內砂漿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澆筑中不得發生離析現象;當澆筑高度超過3m時,應采用串筒、溜槽、溜管或振動溜管,使混凝土下落。
(3)當采用插入式振動器振搗普通混凝土時,應快插慢拔,移動間距不宜大于振動器作用半徑的1.5倍,與模板的距離不應大于其作用半徑的0.5倍,振動器插入下層混凝土內的深度應不小于50mm。當采用平板式振動器時,其移動間距應保證搗動器的平板能覆蓋已振實部分的邊緣。
(4)在澆筑與柱和墻連成整體的梁和板時,應在柱和墻澆筑完畢后停歇1~1.5h,再繼續澆筑。
(5)梁和板宜同時澆筑混凝土,有主次梁的樓板宜順著次梁方向澆筑,單向板宜沿著板的長邊方向澆筑;拱和高度大于1m時的梁等結構,可單獨澆筑混凝土。
3.在施工縫處繼續澆筑混凝土的有關規定
(1)已澆筑的混凝土,其抗壓強度不應小于1.2MPa;
(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應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動石子以及軟弱混凝土層,并加以充分濕潤和沖洗干凈,且不得積水;
(3)在澆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縫處刷一層水泥漿(可摻適量界面劑)或鋪一層與混凝土內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
4.后澆帶的設置和處理
填充后澆帶,可采用微膨脹混凝土、強度等級比原結構強度提高一級,并保持至少15d的濕潤養護。
5.混凝土的養護
(1)對已澆筑完畢的混凝土,應在混凝土終凝前(通常為混凝土澆筑完畢后8~12h內),開始進行自然養護。
(2)混凝土采用覆蓋澆水養護的時間:對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對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對摻用緩凝型外加劑、礦物摻和料或有抗滲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3)當采用塑料薄膜布養護時,其外表面應全部覆蓋包裹嚴密,并應保護塑料布內有凝結水。
【命題考點】
常見模板的優點與缺點;起拱高度;底模及支架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要求;等強度代換或等面積代換;鋼筋連接方法的選擇;伸長率不宜大于4%;伸長率不宜大于1%;鋼筋下料切斷方法;不宜超過4m;不宜超過8m;板、次梁與主梁交叉時鋼筋的布置;坍落度不低于100mm;自由高度不宜超過2m;停歇1~1.5h;抗壓強度不應小于1.2MPa;至少15d的濕潤養護;不得少于7d;不得少于14d。
【分析預測】
(1)根據所提供的混凝土具體情況的材料,分析判斷某混凝土結構應采用何種模板。
(2)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分析判斷模板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是否符合有關規定。
(3)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分析判斷某部位鋼筋的連接應該選擇何種方法。
(4)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分析判斷鋼筋在加工和綁扎過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之處。
(5)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分析判斷混凝土在采用混凝土泵運送時是否符合相關規定,尤其是對坍落度的規定。
(6)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分析判斷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符合哪些技術要求。
(7)根據混凝土所采用的水泥材料,分析確定混凝土采用覆蓋澆水養護的時間。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