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級建造師跟學《市政公用工程管理與實務》考題突擊班更新完成
進入免費試聽>>
以下是城市橋梁工程21個重要數字考點匯總,具體內容如下:
1、按橋梁多孔跨徑總長或單孔跨徑分類
橋梁分類 | 多孔跨徑總長L(m) | 單孔跨徑L0(m) |
特大橋 | L>1000(2019案例計算) | L0>150 |
大橋 | 1000≥L≥100 | 150≥L0≥40 |
中橋 | 100>L>30 | 40>L0≥20 |
小橋 | 30≥L≥8 | 20>L0≥5 |
2、驗算模板、支架和拱架的剛度時,其變形值不得超過下列規定:
(1)結構表面外露的模板撓度為模板構件跨度的1/400。
(2)結構表面隱蔽的模板撓度為模板構件跨度的1/250。
(3)拱架和支架受載后撓曲的桿件,其彈性撓度為相應結構跨度的1/400。
(4)鋼模板的面板變形值為1.5mm。
(5)鋼模板的鋼楞、柱箍變形值為L/500及B/500(L一計算跨度,B一柱寬度)。
3、模板、支架和拱架的拆除
非承重側模應在混擬土強度能保證結構棱角不損壞時方可拆除,混凝土強度宜為2.5MPa及以上。
漿砌石、混凝土砌塊拱橋應在砂漿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強度后卸落拱架,設計未規定時,砂漿強度應達到設計標準值的80%以上。
跨徑小于10m的拱橋宜在拱上結構全部完成后卸落拱架。
4、鋼筋施工
預制構件的吊環必須采用未經冷拉的熱軋光圓鋼筋制作,不得以其他鋼筋替代,且其使用時的計算拉應力應不大于65MPa。
當采用冷拉法進行調直時,HPB300鋼筋冷拉率不得大于2%;HRB400鋼筋冷拉率不得大于1%。
鋼筋接頭部位橫向凈距不得小于鋼筋直徑,且不得小于25mm。
當普通混凝土中鋼筋直徑等于或小于22mm時,在無焊接條件時,可采用綁扎連接,但受拉構件中的主鋼筋不得采用綁扎連接。
鋼筋機械連接接頭——在混凝土結構中要求充分發揮鋼筋強度成對延性要求高的部位應選用Ⅱ級或Ⅰ級接頭;當在同一連接區段內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為100%時,應選用Ⅰ級接頭。
綁扎接頭搭接長度范圍內的箍筋間距:當鋼筋受拉時應小于5d,且不得大于100mm;當鋼筋受壓時應小于10d,且不得大于200mm。
5、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普通鋼筋和預應力直線形鋼筋的最小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得小于鋼筋公稱直徑,后張法構件預應力直線形鋼筋不得小于其管道直徑的1/2。
當受拉區主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于50mm時,應在保護層內設置直徑不小于6mm、間距不大于100mm的鋼筋網。
鋼筋機械連接件的最小保護層厚度不得小于20mm。
6、在進行混凝土強度試配和質量評定時,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應以邊長為150mm的立方體標準試件測定(試件以同齡期者3 塊為一組,并以同等條件制作和養護)。
7、灑水養護的時間,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摻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滲等要求以及高強度混凝土,不少于14d。
8、預應力筋質量檢驗規定
預應力鋼筋類型 | 分批 | 取樣 | 檢驗項目 | 處理 |
鋼絲 | 不得大于60t | 逐盤 | 外形、表面、尺寸 | 合格進入下道檢驗 |
合格中3盤 | 力學 | 盤報廢,雙倍取樣 逐盤檢查,合格接收 | ||
鋼絞線 | 不得大于60t | 逐盤 | 表面、尺寸 | 合格進入下道檢驗 |
每批3盤 每批少于3盤,全檢 | 力學 | 盤報廢,雙倍取樣 逐盤檢查,合格接收 | ||
鋼筋 | 不得大于60t | 逐根 | 外觀 | 合格進入下道檢驗 |
合格中2根 | 拉伸 | 根報廢,雙倍取樣,整批不合格 |
預應力筋存放在室外時不得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必須墊高、覆蓋、防腐蝕、防雨露,時間不宜超過6個月。
9、錨具、夾片應以不超過1000套為一個驗收批。連接器的毎個驗收批不宜超過500套。從每批錨具(夾片或連接器)中抽取10%且不少于10套,進行外觀質量和外形尺寸檢查;抽取5%且不少于5套,進行硬度檢查。
10、預應力張拉施工
實際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的差值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時,實際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之差應控制在6%以內。
先張法預應力施工,放張預應力筋時混凝土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設計未要求時,不得低于強度設計值的75%。
曲線預應力筋或長度大于等于25m的直線預應力筋,宜在兩端張拉;長度小于25m的直線預應力筋,可在一端張拉。
11、后張法預應力施工孔道壓漿
(1)孔道壓漿宜采用水泥漿。水泥漿的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時不得低于30MPa。
(2)壓漿作業,每一工作班應留取不少于3組砂漿試塊,標養28d,以其抗壓強度作為水泥漿質量的評定依據。
(3)壓漿過程中及壓漿后48h內,結構混凝土的溫度不得低于5℃。
(4)封錨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應符合設計要求,不宜低于結構混凝土強度等級的80%,且不低于30MPa。
(5)孔道內的水泥漿強度達到設計規定后方可吊移預制構件;設計未要求時,應不低于砂漿設計強度的75%。
12、橋面防水系統施工
基層混凝土強度應達到設計強度的80%以上,方可進行防水層施工。
混凝土的基層平整度應小于或等于1.67mm/m。
當下雨、下雪和風力大于或等于5級時,嚴禁進行橋面防水層體系的施工。
鋪設防水卷材時,任何區域的卷材不得多于3層,搭接接頭應錯開500mm以上,嚴禁沿道路寬度方向搭接形成通縫。接頭處卷材的搭接寬度沿卷材的長度方向應為150mm,沿卷材的寬度方向應為100mm。
13、圍堰施工要求
圍堰高度應高出施工期間可能出現的最高水位(包括浪高)0.5~0.7m。
雙壁鋼圍堰在浮運、下沉過程中,圍堰露出水面的高度不應小于1m。
14、鉆孔灌注磚基礎
泥漿護壁成孔施工,護筒頂面宜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m,并宜高出施工地面0.3m。
設計未要求時端承型樁的沉渣厚度不應大于100mm;摩擦型樁的沉渣厚度不應大于300mm。
人工挖孔樁的孔徑(不含孔壁)不得小于0.8m,且不宜大于2.5m;挖孔深度不宜超過25m。
護壁模板拆除應在混凝土24h之后,強度大于5MPa時方可進行。
沉管灌注樁鋼筋籠內徑應比套管內徑小60~80mm,用導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樁鋼筋籠內徑應比導管連接處的外徑大100mm以上。
鋼筋籠放入泥漿后4h內必須澆筑混凝土。樁頂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高出設計標高0.5~1m。
15、水下灌注混凝土
混凝土坍落度宜為180~220mm。
導管內壁應光滑圓順,直徑宜為20~30cm,節長宜為2m。
導管不得漏水,使用前應試拼、試壓,試壓的壓力宜為孔底靜水壓力的1.5倍。
導管軸線偏差不宜超過孔深的0.5%,且不宜大于10cm。
開始灌注水下混凝土時,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宜為300~500mm;導管一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應少于1.0m;導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為2~6m。
16、墩臺混凝土宜水平分層澆筑,每層高度宜為1.5~2m。
17、裝配式梁(板)施工
構件在脫底模、移運、吊裝時,混凝土的強度不得低于設計強度的75%,后張預應力構件孔道壓漿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或不低干設計強度的75%。
預應力混凝土梁、板的存放時間不宜超3個月,特殊情況下不應超過5個月。
當構件多層疊放時,疊放高度宜按構件強度、臺座地基承載力、墊木強度以及堆垛的穩定性等經計算確定。大型構件宜為2層,不應超過3層;小型構件宜6~10層。
梁長25m以上的預應力簡支梁應驗算裸梁的穩定性。
安裝在同一孔跨的梁、板,其預制施工的齡期差不宜超過10d。
先簡支后連續梁的安裝,臨時支座頂面的相對高差不應大于2mm;濕接頭混凝土的養護時間不少于14d。
18、連續粱(T構)的合龍段的長度宜為2m。
19、跨徑小于16m的拱圈成拱肋混凝土,應按拱圈全寬從兩端拱腳向拱頂對稱、連續澆筑,并在拱腳混凝土初凝前全部完成。跨徑大于或等于16m的拱圈或拱肋,宜分段澆筑。
20、管涵施工
遇有地下水時,應先將地下水降至基底以下500mm方可施工,且降水應連續進行直至工程完成到地下水位500mm以上且具有抗浮及防滲漏能力方可停止降水。
涵洞兩側的回填土,應在主結構防水層的保護層完成,且保護層砌筑砂漿強度達到3MPa后方可進行。回填時,兩側應對稱進行,高差不宜超過300mm。
21、當頂力達到0.8倍結構自重時箱涵未啟動,應立即停止頂進。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cxyx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