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號文”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下簡稱住建部)繼2016年8月發布“86號文”后的又一重磅通知,建造師培訓領域再一次掀起討論狂潮。在全面分析通知后,筆者感慨,總算不是“狼來了”的政策導向了。
2015年底,行業數據調查顯示,我國建筑業施工企業有10余萬個,從業人員3600多萬,而這么龐大的隊伍中,取得建造師執業資格證書的建造師卻只有35萬人左右。為了提高建筑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教育市場中各種職業培訓機構一直發揮著自己巨大的作用,為行業持續輸送合格人才。當人才發展戰略稍具規模時,政策層面的指導者開始考慮整個行業的發展前景,這也解釋了為什么2016年住建部連續幾次發文規范執業資格證書的適用范圍。
首先,我們解讀一下這份通知:
1、“226號”的第一項內容明確指出,“除各類別最低等級資質外,取消關于注冊建造師、中級以上職稱人員、持有崗位證書的現場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的指標考核。”這條規定明確是在給企業減負,今后企業在考慮各種執業資格上崗人員時,可以按需聘用了,不用再盲目擴大,要匹配自己的企業定位和發展需求。此舉意義合理布局企業結構,讓建筑行業在企業結構和功能分布上更加合理。
2、針對第二條“取消通信工程施工總承包三級資質標準中關于注冊建造師的指標考核” ,我們可能更清楚地知曉政策層面的良苦用心。縱觀世界各國,凡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幾乎都不采用單位資質管理制度,而是由政府對執業個人直接進行監管,實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個人執業資格制度。第二條明示,住建部向取消建筑企業分級資質邁出第一步,推進建筑行業計劃經濟加快過渡到市場經濟,讓中小建筑企業更加充分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同時,淡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資質,這也更加凸顯了建造師的重要性。
3、第四條內容指向了建筑工程企業的數據化和信息化建設,明確要求“特級、一級資質的企業”要在互聯網上公開透明展示企業承包資質等,保證真實有效的企業業績“進入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發布平臺” 。政策層面的強勢介入,要求大型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應該承擔起更多的促進產業良性發展的社會責任,凈化市場競爭氛圍。
從上面的逐條解讀可以看出政策制定者的幾大決心:
1、進一步釋放中小建筑企業的市場活力,增加其市場競爭力。
2、更加重視個人執業資格,規范職業準入基本條件。
3、大型企業要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帶領整個行業進入更高階段的良性發展軌道。
國家一直在想各種辦法嚴厲打擊證書掛靠的現象,這是必然趨勢;而“226號文”是對建造師瘋狂掛靠現象的對癥下藥(其實現在其他證書的掛靠也很嚴重);但是要承認,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我們最樂觀的估計,等各個省市都意識到需要嚴格有效、徹底貫徹住建部規定,也只能保證理論上解決了掛靠的問題。實際效果呢?誰都不好說。” 關于“掛靠時代要終結了”的言論,這個過程要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
其次,對于大家擔憂的證書含金量問題,從政策層面到個人層面,筆者認為已經非常一目了然了。一級建造師的剛需實在很大,建筑行業的整體從業水平仍然很低,“226文件中有這樣一句話‘重點加強對項目經理是否持注冊建造師證書上崗、在崗執業履職等行為的監督檢查。對有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依法給予罰款、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資質證書等行政處罰。’這樣明確要求項目經理仍然必須是建造師。”
最后,至于行內擔心現在建造師市場是否飽和的問題,很多大型建筑公司從保資質這個角度來說,早就不缺建造師了,但是仍然堅持每年培訓建造師;遑論中小企業了,他們要保證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的話,有建造師的隊伍肯定會贏得更高的市場認可度。進入互聯網時代的企業,誰能停下學習的腳步啊!所以,“226號文”雖然取消企業資質對建造師數量的指標考核,但是更加重視了建造師個人資質考核,而且未來很有可能需要持續考察其執業能力。所以,建造師仍然會是建筑企業的寵兒,而建造師證書含金量只能更高。當然,這還只是建造師的一部分,未來在水利、橋梁和道路等領域市場化程度更高多之后,對相關建造師的需求只會更大。
趁現在很多人處在恐慌猶豫期,你勇敢地邁出那一步,早日考取一建證書,才能抓住市場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