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建造師《水利水電工程管理與實務》科目教材厚重,內容繁多,復習難度大。233網校采用將歷年試題與考試用書相結合的方式,對二建《水利實務》的考點精華進行重點摘錄、整理,對考試用書的核心知識點進行提煉,整理編寫了二建《水利實務》關鍵考點總結,方便考生們復習背誦之用。本文為“第一章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考點匯總下篇,推薦收藏背誦~
水利水電工程管理與實務 施工技術下篇
49、土石壩壩面作業包括:鋪土、平土、灑水或晾曬(控制含水量)、土料壓實、修整邊坡、鋪筑反濾層、排水體及護坡、質量檢查等工序。
50、碾壓機械的開行方式:
進退錯距法 | 錯距寬度=碾滾凈寬/設計碾壓遍數 |
圈轉套壓法 | 生產效率較高,但碾轉彎套壓交接處重壓過多,易超壓 |
51、壩面作業接頭處理:
(1)在壩體填筑中,層與層之間分段接頭應錯開一定距離,同時分段條帶應與壩軸線平行布置,各分段之間不應形成過大的高差。接坡坡比一般緩于1 : 3。
(2)黏土心墻或黏土斜墻壩一般都采用土、砂平起的施工方法,分為:先土后砂法;先砂后土法。
(3)對于壩身與混凝土結構物(如涵管、刺墻等)的連接,靠近混凝土結構物部位不能采用大型機械壓實時,可采用小型機械夯或人工夯實。填土碾壓時,混凝土結構物兩側均衡填料壓實。
52、對土料場應經常檢査所取土料的土質情況、土塊大小、雜質含量和含水量等。其中含水量的檢査和控制尤為重要。
53、干密度的測定:
土質 | 測定方法 |
黏性土 | 用體積為200~500cm3的環刀測定 |
砂 | 用體積為500cm3的環刀測定 |
礫質土、砂礫料、反濾料 | 灌水法或灌砂法 |
堆石 | 灌水法 |
砂礫料因缺乏細料而架空時 | 灌水法 |
54、面板堆石壩自上游至下游:面板→墊層區→過渡區→主堆石區→下游堆石區→下游護坡。
55、模板的基本荷載:
(1)模板及支架的自重;
(2)新澆混凝土重量;
(3)鋼筋和預埋件重量;
(4)工作人員及澆筑設備、工具等荷載;
(5)振搗混凝土產生的荷載;
(6)新澆混凝土的側壓力(與混凝土初凝前的澆筑速度、搗實方法、凝固速度、坍落度及澆筑塊的平面尺寸有關);
(7)新澆筑的混凝土的浮托力(適用于大模板);
(8)混凝土拌合物入倉所產生的沖擊荷載;
(9)混凝土與模板的摩阻力(適用于滑動模板)。
56、承重模板及支架的抗傾穩定系數應大于1.4。當承重模板的跨度大于4m時,其設計起拱值通常取跨度的0.3%左右。
57、拆模:
(1)非承重模板,混凝土強度應達到2.5MPa以上,其表面和棱角不因拆模而損壞方可拆除。
(2)對于承重模板,要求達到規定的混凝土設計強度的百分率后才能拆模。先裝的后拆,后裝的先拆。
懸臂板、梁 | 其他梁、板、拱 | |||
跨度≤2m | 跨度>2m | 跨度≤2m | 跨度2~8m | 跨度>8m |
75% | 100% | 50% | 75% | 100% |
58、現場鋼筋檢驗內容應包括:資料核查、外觀檢查和力學性能試驗等。
59、每捆鋼筋出廠時標牌應注明:生產廠家、生產日期、牌號、產品批號、規格、尺寸等標記。
60、若以另一種牌號或直徑的鋼筋代替設計文件中規定的鋼筋時,應遵守以下規定:
(1)應按鋼筋承載力設計值相等的原則進行。
(2)以高一級鋼筋代換低一級鋼筋時,宜采用改變鋼筋直徑方法減少鋼筋截面積。用同牌號鋼筋代換時,其直徑變化范圍不宜超過4mm,代換后鋼筋總截面面積與設計文件中規定的鋼筋截面面積之比不得小于98%或大于103%。
61、現場施工鋼筋連接宜釆用:綁扎搭接、手工電弧焊、氣壓焊、豎向鋼筋接觸電渣焊和機械連接等。
62、鋼筋綁扎連接規定:
(1)受拉鋼筋≤22mm,受壓鋼筋直徑≤32mm,其他鋼筋直徑≤25mm,可采用綁扎連接。
(2)軸心受拉、小偏心受拉及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構件縱向受力鋼筋不得采用綁扎連接。
(3)綁扎接頭:在構件的受拉區不超過25%,在受壓區不超過50%。
63、拌合投料方式::
(1)一次投料法
(2)兩次投料法(預拌水泥砂漿、預拌水泥凈漿)
(3)水泥裹砂法
64、混凝土澆筑的施工過程:澆筑前的準備作業,澆筑時入倉鋪料、平倉振搗和澆筑后的養護。
65、混凝土澆筑前的準備作業:基礎面處理(注意過渡層設置),施工縫處理(避免設置在應力集中區),模板、鋼筋及預埋件安設,開倉前全面檢查。
66、混凝土拌合物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按不合格料處理:
(1)錯用配料單已無法補救,不能滿足質量要求。
(2)混凝土配料時,任意一種材料計量失控或漏配,不符合質量要求。
(3)拌合不均勻或夾帶生料。
(4)出機口混凝土擁落度超過最大允許值。
67、對混凝土強度或內部質量有懷疑時,可采取無損檢測法(如回彈法、超聲回彈綜合法等)或鉆孔取芯、壓水試驗等進行檢查。
68、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控制應提出符合壩體分區容許最高溫度及溫度應力控制標準的混凝士溫度控制措施,并提出出機口溫度、澆筑溫度、澆筑層厚度、間歇期、表面冷卻、通水冷卻和表面保護等主要溫度控制指標。
69、大體積混凝土原材料溫度控制
(1)水泥運至工地的入罐或入場溫度不宜高于650C。
(2)應控制成品料倉內集料的溫度和含水率,細集料表面含水率不宜超過6%。
(3)拌合水儲水池應有防曬設施,儲水池至拌合樓的水管應包裹保溫材料。
70、大體積混凝土養護
(1)常態混凝土應在初凝后3h開始保溫養護;碾壓混凝土可在收倉后進行噴霧養護,并盡早開始保濕養護。養護期內應始終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濕潤狀態。
(2)混凝土宜養護至設計齡期,養護時間不宜少于28d。特殊部位宜適當延長養護時間。
71、鉆孔取樣評定碾壓混凝土質量的內容
項目 | 評定內容 |
芯樣獲得率 | 評價碾壓混凝土的均質性 |
壓水試驗 | 評定碾壓混凝土抗滲性 |
芯樣的物理力學性能試驗 | 評定碾壓混凝土的均質性和力學性能 |
芯樣斷口位置及形態描述 | 評價層間結合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
芯樣外觀描述 | 評定碾壓混凝土的均質性和密實性 |
72、止水縫部位混凝土澆筑的注意事項:
(1)水平止水片應在澆筑層的中間,在止水片高程處,不得設置施工縫;
(2)澆筑混凝土時不得沖撞止水片;
(3)振搗器不得觸及止水片;
(4)嵌固止水片的模板應適當推遲拆模時間。
73、混凝土面板縱縫的間距決定了面板的寬度。面板通常采用滑模連續澆筑。面板的寬度決定了混凝土澆筑能力,也決定了鋼模的尺寸及其提升設備的能力。
74、水輪機的分類:反擊式(混流式、軸流式、斜流式和貫流式)和沖擊式(水斗式、斜擊式和雙擊式)。
75、閘門及埋件安裝前應具備下列資料:
(1)設計圖樣、施工圖樣和技術文件。
(2)閘門出廠合格證。
(3)閘門制造驗收資料和出廠檢驗資料。
(4)閘門制造竣工圖或能反映閘門出廠時實際結構尺寸的圖樣。
(5)發貨清單、到貨驗收文件及裝配編號圖。
(6)安裝用控制點位置圖。
76、平面閘門安裝順序:閘門放到門底坎、按照預埋件調整止水和支承導向部件、安裝閘門拉桿、在門槽內試驗閘門的提升和關閉、將閘門處于試驗水頭并投入試運行。
77、弧形閘門吊裝順序: 支臂吊裝、穿鉸軸、門葉吊裝、門葉與支臂相連和附件安裝。
78、閘門安裝合格后的試驗內容:應在無水情況下作全行程啟閉試驗。試驗前應檢查自動掛脫梁掛鉤脫鉤是否靈活可靠;充水閥在行程范圍內的升降是否自如,在最低位置時止水是否嚴密;同時還須清除門葉上和門槽內所有雜物并檢查吊桿的連接情況。啟閉時,應在止水橡皮處澆水潤滑。有條件時,工作閘門應作動水啟閉試驗,事故閘門應作動水關閉試驗。
79、啟閉機安裝前應具備的條件:
(1)啟閉機安裝位置的土建工作應全部結束,排架混凝土達到允許承受荷載的強度。
(2)應有出廠驗收資料、啟閉機產品合格證。
(3)應有制造正式圖樣、安裝圖樣和技術文件、產品使用和維護說明書。
(4)應有產品發貨清單。
(5)現場到貨交接清單。
80、施工生產作業區與建筑物之間的防火安全距離:
建筑物 | 防火安全距離 |
用火作業區 | 25m |
倉庫區、易燃可燃材料堆集場 | 20m |
易燃品集中站 | 30m |
81、在建工程(含腳手架)的外側邊緣與外電架空線路的邊線之間最小安全操作距離
外電線路電壓(kV) | <1 | 1~10 | 35~110 | 154~220 | 330~500 |
最小安全操作距離(m) | 4 | 6 | 8 | 10 | 15 |
82、特殊場所應使用安全電壓照明器:
(1)地下工程,有高溫、導電灰塵,且燈具離地面高度低于2.5m,電源電壓應不大于36V;使用行燈的電源電壓不超過36V;
(2)在潮濕和易觸及帶電體場所的照明電源電壓不得大于24V;
(3)在特別潮濕的場所、導電良好的地面、鍋爐或金屬容器內的照明電壓不得超過12V。
(4)行燈電源電壓不超過36V。
(5)照明變壓器應使用雙繞組型,嚴禁使用自耦變壓器。
83、高處作業的級別:
級別 | 高度 |
一級高處作業 | 2?5m |
二級高處作業 | 5?15m |
三級高處作業 | 15?30m |
特級高處作業 | 高度在30m以上時 |
84、安全帽、安全帶、安全網等施工生產使用的安全防護用具,應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具有廠家安全生產許可證、產品合格證和安全鑒定合格證書。
85、常用安全防護用具應經常檢查和定期試驗。其中塑料安全帽和安全網一年一次檢查試驗;安全帶每次使用前均應檢查,新帶使用一年后抽樣試驗,舊帶每隔6個月抽查試驗一次。
86、明挖爆破音響信號:
預告信號 | 間斷鳴三次長聲(30s) |
準備信號 | 間斷鳴一長(20s)、一短(10s)三次 |
起爆信號 | 連續三短聲(10s) |
解除信號 | 一次長聲(60s) |
87、導爆索起爆:
(1)導爆索只準用快刀切割,不得用剪刀剪斷導火索。
(2)支線要順主線傳爆方向連接,搭接長度不應少于15cm,支線與主線傳爆方向的夾角應不大于90°。
(3)起爆導爆索的雷管,其聚能穴應朝向導爆索的傳爆方向。
(4)導爆索交叉敷設時,應在兩根交叉導爆索之間設置厚度不小于10cm的木質墊板。
(5)連接導爆索中間不應出現斷裂破皮、打結或打圈現象。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cschwenwei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