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分析題(共4題,每題20分。)
(一)
背景資料
某公司中標北方城市道路工程,道路全長1000m。道路結構與地下管線布置如圖1所示。
圖1道路結構與地下管張布置示意圖(單位:m)
施工場地位于農田,鄰近城市綠地。土層以砂性粉土為主,不考慮施工降水。
雨水方溝內斷面2.2m×1.5m,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壁厚度200mm;底板下混凝土墊層厚100mm。雨水方溝位于南側輔路下,排水方向為由東向西,東端溝內底高度程為-5.0m(地表高程±0.0m),流水坡度1.5‰。給水管道位于北側人行道下,土深度1m.
項目部對①輔路、②主路、③給水管道、④雨水方溝、⑤兩側人行道及隔離帶化)作為施工部署,依據各種管道高程以及平面位置對工程的施工順序作了總全體安排。
施工過程發生如下事件:
事件1:部分主路路基施工突遇大雨,未能及時碾壓,造成路床積水、土料過濕,影響施工進度。
事件2:為加快施工進度,項目部將溝槽開挖出的土方在現場占用城市綠地存放以備回填,方案審查時被糾正。
問題:
1.列式計算雨水方溝東、西兩端溝槽的開挖深度。
【答案】
1.雨水方溝東端開挖深度:5+0.1+0.2=5.3m
雨水方溝西端開挖深度:5.3+1.5‰×1000=6.8m
注意不是高程,不需要加負號
2.用背景資料中提供的序號表示本工程的總體施工順序。
【答案】
④雨水溝--③給水管道--②主路--①輔路--⑤綠化隔離帶
補充:由于雨水管道施工及檢修對道路交通干擾很大,因此,雨水干管應盡可能不布置在主要交通干道的行車道下,而宜直接埋設在綠帶或較寬的人行道下,一般來說,從上至下管線順序依次為電力管(溝)、電訊管(溝)、煤氣管、 給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3.針對事件1寫出部分路基雨后土基壓實的處理措施。
【答案】
如土質過濕,應將其翻松、晾曬、風干后重新夯實。雨后如路基表面含水量過大無法壓實時,應先挖出受雨淋濕土料,然后換填灰土然后壓實,如個別地段仍有反彈情況下,可采用路拌法,將反彈地段用重型鏵犁和重型懸耕機粉碎1~2遍,并經過夯平后,將全部生石灰粉均勻撒布與上,再用上述機械粉碎,拌和4~6遍,然后用兩輪壓路機全面碾壓,直至達到壓實度。
4.事件2中現場占用城市綠地存土方案為何被糾正?給出正確
【答案】
4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綠地,已占用的必須限期歸還,并恢復城市綠地的使用功能。因建設需要臨時占用城市綠地的,必須按照規定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后,按恢復綠地實際費用向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交納恢復綠化補償費,并到縣級以上城市規劃和國土部門辦理手續。臨時占用綠地造成相關設施破壞的,占用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