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背景資料
某公司項目部施工的橋梁基礎工程,灌注樁混凝土強度為C25,直徑1200mm,樁長18m,承臺、橋臺的位置如圖4-1所示,承臺的樁位編號如圖4-2所示。
事件一:項目部依據工程地質條件,安排4臺反循環鉆機同時作業,鉆機工作效率(1根樁/2d)。在前12天,完成了橋臺的24根樁,后20天要完成10個承臺的40根樁。承臺施工前項目部對4臺鉆機作業劃分了區域,見圖4-3,并提出了要求:①每臺鉆機完成10根樁;②一座承臺只能安排1臺鉆機作業;③同一承臺兩樁施工間隙時間為2天。1#鉆機工作進度安排及2#鉆機部分工作進度安排如圖4-4所示。
事件二:項目部對已加工好的鋼筋籠做了相應標識,并且設置了樁頂定位吊環連接筋,鉆機成孔、清孔后,監理工程師驗收合格,立刻組織吊車吊放鋼筋籠和導管,導管底部距孔底0.5m.
事件三:經計算,編號為3-1-1的鉆孔灌注樁混凝土用量為Am3,商品混凝土到達現場后施工人員通過在導管內安放隔水球,導管頂部放置儲灰斗等措施灌注了首罐混凝土,經測量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為2m。
問題:
1.事件一中補全2#鉆機工作區作業計劃,用圖4-4的形式表示。(將此圖復制到答題卡上作答,在試卷上答題無效)
2.鋼筋籠標識應有哪些內容?
3.事件二中吊放鋼筋籠入孔時樁頂高度定位連接筋長度如何確定,用計算公式(文字)表示。
4.按照灌注樁施工技術要求,事件三中A值和首罐混凝土最小用量各為多少?
5.混凝土灌注前項目部質檢員對到達現場商品混凝土應做哪些工作?
1.【參考答案】 判題標準:同一承臺內相鄰的兩樁施工間歇2d以上或隔兩根樁施工為正確。
【考點解析】背景資料給出了樁基施工的技術要求有“②一座承臺只能安排1臺鉆機作業 間隙時間為2d”及“圖4—41號鉆機、2號鉆機工作進度安排示意圖”。圖4—4相當于是 4—4的施工安排,可以得出要符合上述樁基施工技術要求,必須采取分承臺、跳樁的施 都采取了隔樁或跳樁的施工方案,主要是為了防止樁基施工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擾動,造成 問題。按這個原則對樁基施.Z-進行安排可能有多種答案,以下僅列舉兩種:
(1) (2) 判題標準:同一承臺內相鄰的兩樁施工間歇2d以上或隔兩根樁施工為正確。
2.【答案】鋼筋籠標識應有工程名稱、樁號、鋼筋籠長度、節數編號(第幾節)、樁徑
【解析】
參考解析:
3.【答案】連接鋼筋長度=樁頂標高-設計樁底標高-鋼筋籠長度+焊接長度+墊木高度。
【解析】
4.【答案】A=πR2h=3.14×0.62×(18+0.5~1)=20.9~21.5m3(h=樁長+0.5~1m)。 首罐混凝土量為:3.14×0.62×2.5=2.83m3。
【解析】背景資料揭示樁基“直徑1200mm,樁長18m”、“首罐混凝土,經測量導管 2m”。根據《城市橋梁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 2—2008第10.3.5條的規定: 樁頂標高應比設計高出0.5~1m;在灌注過程中,導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
(1)編號為3-1-1的鉆孔灌注樁混凝土最小用量A=πR2h=3.14×0.62×(18+0.5~1)=20.9 ~1m)。 由于鉆孔施工產生樁徑擴孔、反循環鉆機鋼護筒直徑一般比樁基直徑大20cm以及孔底的 現灌注混凝土的用量應比理論計算值大。
(2)首罐混凝土最小用量B=πR2h0=3.14×0.62×2.5=2.83m3。 由于首罐混凝土灌注時孔深較深,受樁孔內泥漿壓力影響,導管內混凝土灌注面會比導管 其高度可通過樁孔內泥漿壓強與混凝土壓強平衡進行計算,因此,首罐混凝土的用量應比
5.【答案】灌注前質檢員應核對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檢測坍落度同時觀測粘聚性和保水性、制作試件(塊)。
【解析】水下混凝土的品質應符合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要求,在施工現場應對混凝土拌合 制作混凝土試件,具體要求如下:
(1)灌注時,混凝土坍落度宜為180~220mm。
(2)每根樁在澆筑地點制作混凝土試件不得少于2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