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背景資料:
某橋梁工程,合同工期15個月,總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施工進度計劃如下圖所示。

工程實施過程中發生下列事件:
事件一:項目監理機構對G工作進行驗收時發現該工程質量達不到合格標準,需加固補強,導致直接經濟損失60萬元。
事件二:在第5個月初到第8個月末的施工過程中,由于建設單位提出工程變更,使施工進度受到較大影響。截至第8個月末,未完工作尚需作業時間見下表。施工單位按索賠程序向項目監理機構提出了工程延期的要求。
相關數據表

問題:
1.該工程施工進度計劃中關鍵工作和非關鍵工作分別有哪些?C工作的總時差和自由時差分別為多少?
2.事件一為哪一類質量事故?對于該質量事故,事故發生單位該怎么處理?
3.質量事故報告的內容有哪些?
4.事件二中,逐項分析第8個月末E、F工作的拖后時間及對工期和后續工作的影響程度,并說明理由。
32、背景資料:
某二級公路K合同段(K22+300~K44+000),主要為路基土石方工程,本地區巖層構成為泥巖、砂巖互層,抗壓強度20MPa左右,地表土覆蓋層較薄。在招標文件中,60%挖方為是石方,填方路段填料由挖方路段調運,施工過程部分事件摘要如下:
事件一:施工單位在路段開工后發現,路基挖方土石比例與招標文件中的比例相差較大,施工單位向監理工程師以書面形式提出工程設計變更的建議,增加費用23.4萬,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單位簽發了“設計變更通知單”,項目法人對設計變更進行了審查,同意實施。
事件二:在填筑路堤時,施工單位采用土石混合分層鋪筑,并用平地機整平每一層,最大層厚40cm,填至接近路床底面標高時,改用土方填筑。局部路段因地形復雜而采用豎向填筑法施工。
事件三:路基工程土石方開挖與填筑施工中,配置的勞務用工有測量工、實驗工、機修工、機械操作人員、運輸車輛司機。
問題:
1.事件一中的“設計變更”,是否符合公路工程設計變更管理的相關規定?說明理由。
2.指出事件二中施工方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正確的施工方法。
3.指出事件三中路基工程土石方開挖與填筑施工過程還必須配置的勞動力有哪些?
33、背景資料:
某二級公路工程K30+200~K30+500,地勢平坦,路基斷面形式為路堤,路堤邊坡高度平均22.3m,路基填料為2公里外的路塹挖方,調運過來填筑,擬采用機械化施工。
施工單位施工組織設計中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案如下:
(1)土質分析:借土土質主要為砂性土,各項指標符合要求,作為筑路材料較好。
(2)路基填筑:先進行基底處理,然后確定分層的松鋪厚度,水平分層填筑,分層壓實,每層填土寬度等于填層設計寬度。
(3)壓實施工:由于土質為砂性土,采用振動壓路機進行壓實,碾壓前對填土層的松鋪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進行了檢查,在最佳含水量±2%范圍內壓實。碾壓機械的行駛速度最大不超過4km/h;碾壓時直線段由兩邊向中間,橫向接頭的輪跡有0.4~0.5m重疊部分。壓實度大于等于94%。
問題:
1.K30+200~K30+500的路基容易出現什么病害?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2.指出施工單位施工方案的錯誤之處并改正。
3.為了檢測該路段的壓實度,路基土的現場密度的測定方法有哪些?
4.該段路基的土方運輸與填筑施工的需要配置哪些主要機械?
34、背景資料:
某施工單位承接了長42.5kin的山區二級公路路面施工,路線右側瀕臨花溪河,屬于沿溪線,河流的常水位3~4m深。路面結構如下圖所示。

在填隙碎石的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選擇濕法施工。現將施工單位對濕法施工的部分技術要點摘錄如下:①在備料時,對集料的顆粒組成不做級配要求,集料最大粒徑為鋪筑厚度的0.5~0.7倍。②采用單層鋪筑,嚴格按填隙碎石施工工藝流程組織施工。③在“碾壓滾漿”工序中,在無超高的平曲線路段與直線路段,碾壓從公路中心開始,逐漸錯輪向兩側路肩進行。④在設超高的曲線路段,碾壓從公路內側路肩開始,逐漸錯輪向公路外側路肩進行。
填隙碎石底基層施工完成后,施工單位根據《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F80/1--2004,對以下項目進行實測檢驗:壓實度(△)、彎沉值、平整度、厚度(△)。為保障行車安全,公路沿線填方高度超高6m的路段以及臨河危險路段,在路基邊緣設置了交通安全設施A。
問題:
1.寫出施工單位選擇的填隙碎石施工方法的理由。
2.逐條判斷填隙碎石施工技術要點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3.指出圖中A的名稱,簡述其主要作用。
4.寫出填隙碎石實測檢驗項目的漏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