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背景資料:
某平原區攔河閘工程,設計流量860m3/s,校核流量1050m3/s,閘室結構如下圖所示。本工程施工采用全段圍堰法導流,上、下游圍堰為均質土圍堰,閘基為輕粉質砂壤土,基坑采用深井降水。施工過程中突然發現上游圍堰后(基坑側)有大面積管涌群,施工單位為防止事故發生,及時就近挖取黏性土進行封堵,隨著上游水位繼續上漲,封堵失敗,圍堰決口,導致剛澆筑的閘室底板、下游消能防沖設施被沖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事故發生后,施工單位按"四不放過原則",組織有關單位制定處理方案,報監理機構批準后,對事故進行了處理,處理后不影響工程正常使用,對工程使用壽命影響不大。
問題:
1.說明該攔河閘工程的等別及閘室和固堰的級別;指出圖中建筑物部位1和2的名稱。
2.本工程事故發生前施工單位對管涌群采取的處理措施有何不妥?并簡要說明本工程管涌的搶護原則和正確搶護措施。
3.根據《水利工程質量事故處理暫行規定》,水利工程質量事故一般分為哪幾類?并指出本工程質量事故類別。
4.根據水利部《關于貫徹質量發展綱要、提升水利工程質量的實施意見》(水建管[2012]581號),說明背景材料中"四不放過原則"的具體內容。
參考解析:
1.【參考答案】
工程等別為Ⅱ等;閘室級別為2級;圍堰級別為4級。圖中:1為鋪蓋、2為消力池。
【考點解析】
此題考察考生對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水閘工程布置的掌握情況。
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和《水閘設計規范》SL265—2001的規定,本工程等別為Ⅱ等;閘室級別為2級;圍堰級別為4級。圖中鋪蓋、消力池為水閘工程布置的常識。
2.【參考答案】
施工單位采用黏性土對管涌群進行封堵不妥。
管涌的搶護原則是:制止涌水帶砂,而留有滲水出路。本工程的正確搶護措施:用透水性較好的砂、石、土工織物、梢料等反濾材料在管涌群出口處進行壓蓋。
【考點解析】
此題考察水利工程險情處理的有關要求,考核考生對管涌處理的掌握情況。上述管涌的搶護原則和搶護措施是水利工程防汛搶險的一般常識。
3.【參考答案】
水利工程質量事故分為一般質量事故、較大質量事故、重大質量事故、特大質量事故。本工程質量事故類別為較大質量事故。
【考點解析】
此題考察水利工程質量事故處理管理規定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應用,考核考生對水利工程質量事故分類的掌握情況。
根據《水利工程質量事故處理暫行規定》,工程質量事故按直接經濟損失的大小,檢查、處理事故對工期的影響時間長短和對工程正常使用的影響,分為一般質量事故、較大質量事故、重大質量事故、特大質量事故。其中:
一般質量事故指對工程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經處理后不影響正常使用并不影響使用壽命的事故。
較大質量事故指對工程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或延誤較短工期,經處理后不影響正常使用但對工程使用壽命有一定影響的事故。
重大質量事故指對工程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較長時間延誤工期,經處理后不影響正常使用但對工程使用壽命有較大影響的事故。
特大質量事故指對工程造成特大經濟損失或長時間延誤工期,經處理仍對正常使用和工程使用壽命有較大影響的事故。
本工程剛澆筑的閘室底板、下游消能防沖設施被沖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
事故處理后不影響工程正常使用,對工程使用壽命影響不大。事故等級應定為較大質量事故。
4.【參考答案】
事故原N不查清楚不放過,主要事故責任者和職工未受到教育不放過,補救和防范措施不落實不放過,責任人員未受到處理不放過。
【考點解析】
此題考察水利工程質量事故處理管理規定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應用,考核考生對水利工程質量事處理要求的掌握情況。
根據水利部《關于貫徹質量發展綱要、提升水利工程質量的實施意見》(水建管[2012]581號),水利工程質量事故處理必須堅持"事故原因不查清楚不放過、主要事故責任者和職工未受到教育不放過、補救和防范措施不落實不放過、責任人員未受到處理不放過"的四不放過原則。
32 背景資料:
承包人與發包人簽訂了新建水閘工程項目的合同,合同約定:開工日期為2012年11月1日,簽約合同價為800萬元。承包人根據新建水閘工程的部分工程的施工邏輯關系表繪制了如下網絡計劃圖(每月均以30天計)。
施工中發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由于遇到強風暴沖毀運輸道路,新制閘門 2013年4月25日才運抵施工現場。
事件二:在對閘墩進行質量檢查中,發現部分止水達不到質量標準,需返工處理,C工作于2013年4月30日完成。
事件三:截至2013年2月,工程量統計表如下。
問題:
1.請根據邏輯關系表,將背景資料中網絡計劃圖補充完整。
2.指出關鍵工作(用工作代碼表示)和網絡計劃完成日期。
3.分別說明事件一、事件二所造成的延誤對計劃工期有何影響;如若其他工作均按計劃進行,確定該項目的實際完成日期。
4.截至2013年2月底,計算實際累計工程超過(拖欠)計劃累計工程量占總工程量的百分比。
(二)
1.【參考答案】①→④為D工作、③→⑤為F工作、④→⑤為E工作
【考點解析】這是一道根據邏輯關系繪制網絡題的題,考核繪制網絡計劃的表示方式
緊前、緊后工作的理解能力。
D工作沒有緊前工作,且E工作的緊前工作為C、D工作,故①→④為D工作;
F工作的緊前工作為B工作,且G工作的緊前工作為F工作,故③→⑤為F工作;
E工作緊前工作為C工作和D工作,且G工作的緊前工作為E工作,故④→⑤為E工作。
2.【參考答案】
關鍵工作為A、B、C、E、G工作。網絡計劃完成時間為2013年6月30日。
【考點解析】
這是一道網絡時間參數計算題,考核對時間參數的計算及確定關鍵工作方法的掌握。
(1)通過工作、節點計算時間參數,總時差為最小的工作為關鍵工作,由關鍵工作組成的線路為關鍵線路。
(2)最長線路法計算總工期、確定關鍵線路(關鍵工作)。線路最長者為關鍵線路,關鍵線路上的工作為關鍵工作,最長線路上工作持續時間之和為總工期。
本題采用最長線路法計算:
①→②→③→⑤→⑥(40+35+60+35=170天)
①→②→③→④→⑤→⑥(40+35+30+35=240天)
①→④→⑤→⑥(150+30+35=215天)
計劃工期為240天,每月30天計,8個月,從2012年11月1日開始,完成日期為2013年6月30日。
3.【參考答案】
事件一中D工作,計劃工作時間為150天,總時差為25天,而D工作的實際完成時間為175天,對計劃工期沒有影響。
事件二中的C工作計劃應在2013年4月25日完成,與實際完成日期相差5天,C工作為關鍵工作,故工期將推遲5天。
該項目的實際完成日期為2013年7月5日。
【考點解析】
這是一道運用對延誤時間對工期影響程度分析的題目,考核對網絡計劃時間能力的實際運用能力。
根據網絡計劃的時間參數,確定C工作、D工作的最遲完成日期,與實際數據比較,判定工作延誤對工期有無影響。
D工作持續時間150天與總時差25天之和為175天,從2012年11月1日起,第175天為2013年4月25日,正好與實際完成日期相同,故對計劃工期沒有影響。
C工作的最早(最遲)完成日期為開工后第175天,應為2013年4月25日,但實際完成日期為2013年4月30日,故工期將推遲5天。
由于C工作的影響,實際完成時間為245天,應為2013年7月5 日。
4.【參考答案】
2013年2月末計劃完成累計工程量為400萬元,實際完成累計工程量392萬元,總工程量(簽約合同價)為800萬元,實際拖欠累計工程量占總工程量的1%。
【考點解析】
這是一道考核工程量計算的題目,考核累計工程量、總工程量之間的關系掌握。分別計算實際累計工程量、計劃累計工程量,將兩者之差與總工程量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