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重點]期貨合約、期貨交易與期貨市場的基本概念;期貨交易與現貨交易、遠期交易的區別;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階段與趨勢;中國期貨市場的建立。
第一節 期貨市場的產生
第二節 期貨市場的發展
第三節 我國期貨市場的建立與規范
1、國際期貨市場是怎樣產生的?
期貨市場最早萌芽于歐洲。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就出現過中央交易場所、大宗易貨交易,以及帶有期貨貿易性質的交易活動。1251年英國在憲章正式允許外國商人到英國參加季節性交易會。后來,在貿易中出現了對在途貨物提前簽署文件,列明商品品種、數量、價格,預交保證金購買,進而買賣文件合同的現象。1571年,英國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家集中的商品市場---倫敦皇家交易所,后來成為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的原址。其后,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第一家谷物交易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開設了咖啡交易所。1726年另一家期貨交易所在法國巴黎誕生。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在19世紀中期產生于美國芝加哥。芝加哥為糧食集散地,中西部的谷物匯集于此,再從這里運往東部消費區。由于糧食生產特有的季節性,加之當時倉庫不足,交通不便,所以糧食供求矛盾異常突出。1848年芝加哥的82位商人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1851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才引進了遠期貨合同。但這種遠期交易方式在隨后的交易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難,如商品品質、等級、價格、交貨時間、交貨地點等都是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達成的,當雙方情況或市場價格發生變化需要轉讓已簽訂合同,則非常困難。針對上述,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于1865年推出了標準化合約,同時實行了保證金制度,向簽約雙方收取不起過合約價值10%的保證金,作為履約保證。1883年,成立了結算協會,向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會員提供對沖工具。直到192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進入結算公司結算。1874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產生。1876年倫敦金屬交易所產生1885年法國期貨市場產生。
2、什么是期貨合約、期貨交易、期貨市場?
期貨合約:指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訂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和質量實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標準化合約。期貨交易:是指在期貨交易所內集中買賣期貨合約的交易活動,是一種高度組織化的交易方式,對交易對象、交易時間、交易空間等方面有較為嚴格的限定。期貨市場:期貨市場是買賣期貨合約的市場。這種買賣是由轉移價格波動風險的生產經營者和承受價格風險而獲利的風險投資者參加的,在交易所內依法公平競爭而進行的,并且有保證金制度為保障。
3、期貨交易與現貨交易的聯系與區別是什么?
聯系:現貨交易是指買賣雙方根據商定的支付方式與交貨方式,采取即時或在較短時間內進行實物商品交收的一種交易方式。現貨交易覆蓋面廣,不受交易對象、交易時間、交易空間等方面的制約,隨機性大。由于沒有特殊限制,交易靈活方便。期貨交易是指在期貨交易所內集中買賣期貨合約的交易活動,是一種高度組織化的交易方式,對交易對象、交易時間、交易空間等方面有較為嚴格的限定。期貨交易的對象是標準化的期貨合約,它是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和質量商品的標準化合約。期貨交易是一種高級的交易方式,是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在現貨交易發展到一定程度和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期貨交易,現貨交易的價格波動風險無法規避,沒有現貨交易,期貨交易就沒有了產生的根基,兩者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區別:
(1)交割時間不同
(2)交易對象不同
(3)交易目的不同
(4)交易場所與方式不同
(5)結算方式不同
4、期貨交易與遠期交易的聯系與區別是什么?
聯系:遠期交易是指買賣雙方簽訂遠期合同,規定在未來某一時間進行實行商品交收的一種交易方式。遠期交易的基本功能是組織商品流通。而現貨交易組織的是現有商品的流通,遠期交易進行的是未來生產出的、尚未出現在市場上的商品的流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遠期貨交易在本質上屬于現貨交易,是現貨交易在時間上的延伸。期貨交易與遠期交易有許多相似之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兩者均為買賣雙方約定于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約定價格買入或賣出一定數量的商品。遠期交易是期貨交易的雛形,期貨交易是在遠期交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區別:
(1)交易對象不同
(2)功能作用不同
(3)履約方式不同
(4)信用風險不同
(5)保證金制度不同
5、期貨交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合約標準化、交易集中化、雙向交易和對沖機制、杠桿機制、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
6、期貨市場與證券市場有什么不同?
(1)基本經濟職能不同
(2)交易目的不同
(3)市場結構不同
(4)保證金規定不同
7、國際期貨市場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1)商品期貨
(2)金融期貨
(3)期貨期權
8、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勢有什么特點?
(1)期貨中心日益集中
(2)聯網合并發展迅猛
(3)金融期貨的發展勢不可擋
(4)交易方式不斷創新
(5)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6)改制上市成為潮流
9、我國期貨市場是怎樣建立的?
(1)舊中國期貨市場產生的背景 早在光緒年間,粱啟超就提出了組織“股份懋遷公司”的建議。到了1907年,袁子壯等人重新提議創辦。1916年冬天,虞洽卿與孫中山先生看到,如果我國不在上海設立交易所,外國人就將設立,因而建議成立上海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并草擬了章程及說明書,提交農商部審批,但未得到批準。1918年的夏天,北平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它是我國成立的第一家交易所。1919年6月,農商部批準同意設立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1920年7月遂宣告正式成立。
(2)新中國期貨市場產生背景 新中國期貨市場產生起因于80年代的改革開放。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新的經濟轉軌要求,國家更多的依靠經濟手段,來調節經濟。市場和價值規律越來越發揮重要作用。80年代的改革是沿著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兩條主線展開的。價格改革是最早從農產品開始,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的推廣,農業生產得到了大發展。國家實行價格雙軌制,除計劃定購之外可以議購議銷,市場調節的范圍不斷擴大。隨之出現了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家業生產大升大降,買難賣難問題此消彼長,政府用于農產品補貼的財政負擔日益加重等一系列難題。其中兩點引起專家學者的重視:一是現貨價格失真,二是市場本身缺乏保值機制,一旦價格波動,政府不得不出面分擔,甚至全部承擔風險。這兩點最終又歸結于市場體系的不完善、不配套。80年代中后期,一批學者提出了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設想。經過一段時期的理論準備后,中國期貨市場開始進入實際運作階段。1990年10月12日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準,以現貨交易為基本,引入期貨交易機制,作為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正式開業,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宣告成立,并于1992年1月18日正式開業,同年5月28日上海金屬交易所開業;1992年9月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廣東萬通期貨經紀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開業。
相關推薦: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