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在宏觀上表現為一個盲目、自發的過程,一方面,單個市場主體對于信息的獲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價值規律作用下,市場主體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當價格信號顯示出某種產品的生產有利可圖時,生產者會蜂擁而至,趨之若鶩;一旦該產品生產過剩、相對價格水平自動降低時,商品生產者明白過來已為時晚矣。這種盲目、自發的過程必然會導致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
又如,市場機制還會造成社會收入兩極分化、壟斷、企業內部行為經濟性與其外部行為不經濟的對立等現象,同時在社會領域里,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也會大大降低。所有這些,都是市場機制自身固有而無法避免的缺陷,都會破壞市場作用的發揮。所以,經濟運行客觀上要求作為宏觀管理者的政府對市場進行調控與管理,以彌補或消除其缺陷,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
政府對經濟的管理主要是通過制定并實施各種經濟政策來進行的,針對不同的目標,政府可以采取不同的經濟政策。
各種經濟政策在具體實現手段上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運用政府開支與稅收等工具來干預經濟的運行,而貨幣政策則主要運用公開市場業務、調整再貼現率和存款準備金比率等三大工具來實現政策目標。但是從實質上講,各種手段、工具都是通過對社會供給總量與需求總量的調節來實現各自政策目標的;
同時又因為在短期內影響社會供給總量變動的因素如生產技術、資本設備的數量與質量、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等都可視為不變因素,因此,政府對經濟的調節就是在總供給為既定的前提下,來調節總需求,即進行需求管理。如果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有效需求不足,就會存在緊縮的缺口,引起經濟增長停滯等問題,此時政府就應采取擴張性的政策措施來調節總需求,促進總供需的平衡;如果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存在過度需求,則會存在膨脹的缺口而引起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等,政府就應該采取緊縮性政策措施來抑制總需求,促使供需趨向平衡。
政府所采取的這些或松或緊的政策,將對經濟運行產生重大影響,自然也會涉及到投資領域。投資是在整體經濟大環境中進行的,當經濟出現過熱局面、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政府必然會采取各種緊縮性政策抑制過度需求,如增加稅收、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等等,對投資者來說勢必增大其籌措投資資金與投資物品的難度,降低其投資收益水平,因此投資行為受到抑制。
反之,景氣不旺、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時,政府的擴張性政策措施如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稅率與利率、增加進口等,都將會刺激有效需求,投資者此時投資不僅易于籌措資本與投資品,還可降低投資成本,所以投資需求將會增大。如果投資者能夠及時預測政府針對不同經濟運行態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那么必可先發制人,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等到政策公布之后,即可穩收厚利。因此,對投資者來說,經濟政策分析技術構成了宏觀分析技術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經濟政策分析的首要步驟是了解各種經濟政策的功能特性等。只有對各種經濟政策的目標、政策手段、政策工具、種類等等有全面認識,才能知道在何種經濟形勢下應采取何種政策措施,才可能作出正確的分析與預測。
其次,是對現行政策有效性的評價,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實行的政策取得了何種成效,在哪些地方還存在不策措足,在哪些領域失去效用等,為預測下階段可能的政施打基礎。
最后,是對計劃年度政策目標及政策目標選擇的預測。前面已經講過,政府制定各種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方面:當前經濟運行中的問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及其他因素如國內國際政治條件的變化等。因此,投資者進行預測也應該從這幾方面進行。關于經濟政策分析有一點必須著重指出,即對經濟政策的分析必須結合對國民經濟形勢的分析方可進行。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并非無本之木,它總是產生于一定經濟環境之中,為一定的經濟目的服務的。因而只有在深入了解整體經濟形勢的基礎上,才可能正確分析各項經濟政策。
相關推薦: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