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考情
在中級社會工作綜合能力的學習旅程中,第四章社會工作理論無疑是最具挑戰性與深度的一個篇章。作為社會工作專業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社會工作專業理論不僅為社會工作實踐提供了明確的方法和原則,更是推動社會工作領域不斷進步與創新的理論基石。
章節名稱 | 學習難度 | 重要性 |
社會工作理論 | ★★★★★ | ★★★★ |
分值分布 | 建議學習時長 | |
7-8分 | 8H |
考點精析
考點一:精神分析的主要觀點
主要觀點 | 內容 |
意識層次理論 | 1、意識:能隨意想到、清楚察覺的主觀經驗 2、前意識:不能即刻回想起來,經過努力進入意識領域的主觀經驗 3、潛(無)意識:原始沖動、本能、通過遺傳得到的人類早期經驗及個人遺忘的童年時期的經驗和創傷性經驗、不合倫理的欲望和情感。 |
人格結構理論 | 1、本我:內驅力和欲望組成,遵循快樂原則。 2、自我:由經驗發展出來的,包括意識和前意識,調節本我欲望及超我與外界要求,遵循現實原則。 3、超我:由自我發展而來,包括意識和前意識和部分潛意識。超我的兩個層面:良心和理想。遵循道德原則。 |
焦慮與防衛機制 | 1、焦慮 本我欲望違反超我原則時,自我發出警告,內部出現無法接受沖突。焦慮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 2、防衛機制 自我為消除不愉快的情緒體驗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撓或掩飾不被允許的或不被贊同的欲望以減少內心沖突。 |
性心理發展 | 性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器期。 |
2024年真題示例:
1、在父母的教育下,小學二年級的小文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最近妹妹出生了,全家人的關注點都放在妹妹身上,小文的情緒變得異常敏感,動不動就哭鬧,一定要媽媽喂才肯吃飯,一定要爸爸陪著才肯寫作業,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上述小文的行為屬于防衛機制的()
A.否認
B.投射
C.壓抑
D.退化
退化指的是退回前一個階段的狀態。
題干中小文本身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結果因為妹妹的出生,小文又變得非常幼稚,哭鬧且需要喂飯,體現的是退化。
故答案為D。
考點二:系統理論
(一)系統理論的主要觀點
主要觀點 | 內容 |
結構 | 是指個人所面對并能夠認知的外在環境,包括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 |
過程 | 助人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包括輸入、產出、反饋、生存或終止。 |
行動 | 平卡斯和米納罕行動系統分為中介系統(社會工作者和機構)、服務對象系統(個人、團體、家庭和社區等需要幫助的單位)、目標系統(社會工作者試圖改變的服務對象)、行動系統(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為實現目標所共同作出的努力) |
機能 | 系統運作需要維持在一定水平上,就必須要做到以下3點: (1)從系統外部獲得生存所需的生存資源,并保證系統內部運行穩定、平衡和完整; (2)在系統內子系統之間要具有一定的互動和互惠性; (3)系統內部子系統需要不斷地調試,以保證其與系統目標一致性,否則就可能導致系統的終止。 |
(二)系統理論的實務原則
1、服務對象遇到的問題既有生理、心理方面,也有社會環境方面的原因;
2、評估問題的焦點包括從生理、心理到微觀、中觀、宏觀社會結構的各個系統,重點在于個體與環境互動環節;
3、個人的問題及其環境的互動關系是報考的,須不斷對服務對象需求進行再評估;
4、為服務對象提供幫助必須是整個系統而非局部。
(三)系統理論在實務中的應用
在實務中的應用 | 內容 |
專業關系的界定 | 不僅涉及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關系,還涉及社會工作者及其身后社會工作機構、專業及服務對象和影響服務對象的所有相關系統。 |
服務目標 | 幫助服務對象的系統實現的穩定與平衡,服務對象能夠有序地從系統外部獲取系統存續所需的資源,同時向系統外部開放。 |
專業人員的角色 | 微觀層面:媒介者、治療者、教育者、調解者 中觀層面:倡導者、行動者、協調者、監督者 宏觀層面:倡導者、計劃者 |
2024年真題示例:
1、10歲的小亮因父母去世與爺爺共同生活,爺爺主要靠撿廢品維生收入微薄,平日無暇管教小亮,在學校里小亮因性格內向沒有朋友還經常被同學欺負,近日小亮的爺爺找到未成年人保護站社區工作者小路,說小亮總是自己待在家里,不想與人交流,還說不想去上學。小路在了解情況后,擬根據系統理論分析原因,下列表述中,最符合該理論的是
A.小亮存在非理性的認知缺乏自我肯定
B.小亮的問題,由自身和環境共同作用而成
C.小亮需要改變偏差行為,找到生活意義
D.小亮的逃避行為源于過度壓抑的內驅力
A屬于認知行為論,B屬于系統理論,C屬于存在主義,D屬于精神分析。
故答案為B。
考點三:存在主義
1、存在主義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運用中的理念
(1)覺醒,即個人意識的覺醒。
(2)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3)選擇的自由。
(4)對話的必要性。
(5)實行。
2、存在主義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應用重點
(1)不應預先設計服務對象應該如何生活,應該肯定服務對象獨特的生活方式,有選擇的能力和自由。社會工作者協助作用。
(2)強調個人生命的意義,強調個人的內在價值,認為包括個人痛苦的經歷是有意義的。
2024年真題示例:
1、小王患有雙相情感障礙,至今已有10年,他不僅要忍受疾病的折磨,還要承受來自外界的歧視,無法找到工作。每天待在家里,這讓小王對未來失去信心。社會工作者根據存在主義理論為小王提供服務,其恰當的做法是()
A.幫助小王鏈接社區的就業資源,開展職業康復
B.邀請小王加入康復俱樂部,搭建同伴支持網絡
C.引導小王認識到患病的經歷對人生成長的意義
D.協助小王探索自我的優勢,促成個人精神復原
C正確,引導小王認識到患病的經歷對人生成長的意義對應的就是存在主義強調過去痛苦經歷的意義。
故答案為C。
考點四:人本主義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1)強調人的內在價值和能力;
(2)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彼此負有責任;
(3)個人具有歸屬與被包容的權利;
(4)人們具有參與和被聆聽的權利;
(5)人們具有自由表達的權利;
(6)群體成員之間是有差別的,每個人的差別都應被尊重;
(7)人們具有質疑和挑戰專業人員的權利。
2024年真題示例:
1、社會工作專業助人實踐需要社會工作理論提供指導,社會工作實踐中的非評判原則主要來源于()
A.增強權能理論
B.認知行為理論
C.生態系統理論
D.人本主義理論
故答案為D。
考點五:認知行為學派的助人過程
1、確定評估的重點
評估的重點應該在于服務對象的思想、情緒和行為
2、專業關系的建立
專業關系是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在協商的基礎上通過簽訂合約建立起來的結構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聯系。
3、社會工作者的角色
社會工作者在專業關系中有兩個重要的角色,一個是教育者,一個是陪伴者。作為教育者和陪伴者,社會工作者有以下任務:
(1)澄清內在溝通
(2)向服務對象解釋認知行為模式的運作方式
(3)布置家庭作業
(4)幫助服務對象實現經驗學習
(5)嘗試使用逆向操作
(6)運用動態思考和存在的深思
2024年真題示例:
1、服務對象小楊非常害怕在單位當眾做報告,擔心自己講錯了會被同事們嘲笑。因此,他每次站起來做報告時,都會因過度緊張而忘詞,甚至身體顫抖。面對這種情況,社會工作者運用認知行為治療中的逆向操作技巧進行輔導,其恰當的做法是()
A.陪伴小楊在仿真的環境中,按照流程提前排練完成報告
B.建議小楊以后在單位做報告前內心要為自己加油鼓勵
C.協助小楊覺察做報告緊張時自己的想法及背后的認知
D.幫助小楊去理解做報告與忘詞等行為結果之間的關系
BCD都未體現逆向操作。故答案為A。
2、社會工作者老雷通過評估發現社區矯正對象小鷗缺乏自信心,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完了,整日愁眉苦臉,情緒波動大。在一次面談中,小鷗說:“從小我父母就不喜歡我,現在妻子要跟我離婚,以前的朋友也都不跟我來往了,我還有什么前途”老雷決定運用認知行為理論為小歐提供服務,下列老雷的做法中,體現教育者角色的有()
A.陪同小歐模擬讓其產生焦慮情緒的情景,提前面對所擔心的事情
B.讓小歐填寫自動思維表,協助他認識自身想法,了解非理性認知
C.訓練小歐察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管理自己的行為并做一些記錄
D.幫助小歐探討其思維方式,一起討論錯誤認知,確定改變的目標
E.要求小歐按照認知行為模式的要求,完成家庭作業改變錯誤認知
作為教育者,社會工作者要訓練服務對象運用認知行為理論與技巧來檢驗自己的認知,訓練修正其不當行為。作為伙伴,社會工作者要陪伴服務對象一起探討其思維方式,討論其認知錯誤,確定行為修正的目標與策略,并協助他學習正確的行為,規劃自己的生活方式。作為伙伴,社會工作者要陪伴服務對象一起探討其思維方式,討論其認知錯誤,確定行為修正的目標與策略,并協助他學習正確的行為,規劃自己的生活方式。
AD錯誤,屬于陪同者。
故答案為BCE。
考點六:增強權能取向社會工作的基本假設
1、個人的無力感(沒有權能)是由于環境的壓迫而產生的。
2、社會環境中存在著直接的或間接的障礙,使個人無法實現他們的權能,但這種障礙是可以改變的。
3、每個人都不缺少權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卻表現為缺乏權能。
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價值的。受助人的權能不是社會工作者給予的。
5、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關系是一種合作性的伙伴關系。
2024年真題示例:
1、服務對象小花是一名遭受嚴重家庭暴力的女性,一個月前社會工作者協助她申請了人身安全保護令,目前小花決定與丈夫離婚,并爭取兩個孩子的撫養權。小花結婚后從未外出工作,丈夫還一直限制她與娘家和朋友的來往,為此小花很擔心以自己的能力無法養育子女。根據增強全能理論的假設,小花無力感的來源有()
A.對自己能力給予負向評價
B.環境對其有效行動的阻礙
C.對離婚問題產生錯誤認識
D.與外界環境互動中缺少正向的經驗
E.沒有認識到人必須要為自己負責任
一是受壓迫團體的自我負向評價。所謂自我負向評價就是由于困難群體受到生活環境的負向評價,長此以往,他們不僅接受了環境的負向評價,而且他們自己對自己的行動也傾向于給出負向評價。
二是受壓迫群體與外在環境互動過程中形成的負面經驗。在接受并形成自我負向評價的基礎上,困難群體在其參與社會事務的過程中,社會環境給予的反饋常常是負向的,而他們的行動結果常常是失敗的,從而形成負向經驗。
三是宏觀環境的障礙使他們難以有效地在社會中行動。
CE明顯錯誤。
故答案為ABD。
領取更多備考干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