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類行為的含義
1、廣義上,由客觀刺激通過人的心理活動而引起的內部與外部的反應;
2、狹義上,外顯的行為。
二、人類行為的類型
【類型一】本能行為和習得行為
1、本能行為:遺傳,無需學習的定型行為模式,如爬行、吮吸等;
2、習得行為:與環境的互動中,逐漸學習形成的,如交往、工作等。
【劃分依據】人類行為起源
【類型二】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1、親社會行為:對社會有積極作用的行為,包括助人、遵守社會規范等。
2、反社會行為:攻擊或對社會有消極作用的行為,如暴力、違反犯罪、破壞社會秩序行為等。
【劃分依據】對社會的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類型三】正常行為和偏差行為
1、正常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和正常模式的行為
2、偏差行為:顯著異于常態而妨礙個人正常生活適應的行為。
【劃分依據】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會規范。
【具體內容】—正常行為與偏差行為的劃分標準
標準 | 內容 |
統計學標準 | 大多數人或者一致的行為被認為是正常的,如果與正常情況背離,則認為是偏差行為。 |
社會規范與價值標準 | 個人行為是否符合當地的社會規范和價值觀念來進行衡量。 |
行為適應性標準 | 由于器質的功能缺陷使個體受損,其行為后果帶來不良影響,則行為產生偏差。 |
個體主觀體驗 | 根據觀察者自己經驗作出行為正常還是偏差的判斷;主觀性較大,標準不同。 |
【注意】
行為適應性標準主要是指外部因素導致功能受損影響個人能力,而出現的偏差行為。例如酒后打架斗毆。
三、人類行為的特點
特點 | 內容 |
適應性 | 人類行為的根本目的就是適應環境,同時改變自身生存、生活環境。 |
多樣性 | 人類行為有外顯與內隱、遺傳與后臺習得、生理與社會范疇的。 |
發展性 | 現在行為是過去行為的繼續,現在行為是未來行為的基礎 |
可控性 | 人類有意識地控制和調解自身行為 |
整合性 | 個體行為與自身的生理、心理發展和社會環境緊密聯系。 |
四、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
方面 | 要點 |
生理因素 | 1、人類行為的物質基礎; 2、心理因素的成長; 3、不同階段人的生理發育影響了人不同時期的成長特征; 4、遺傳基因的影響。 |
心理因素 | 1、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系; 2、心理的需要和動機影響行為的變化。 |
社會因素 | 家庭、群體、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社會事件與文化等影響。 |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lizhihao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