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發展是近世紀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馬克思主義作家雖然沒有教育學方面的專著,但他們對教育都非常關心,有許多精辟的教育論述,指導著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編寫。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中,揭示了教育與社會關系的本質聯系,社會發展水平與教育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強調無產階級掌握全人類的知識、通曉現代科學才能擁有全世界的意義。馬克思特別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揭示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階級偏見造成人的片面發展的障礙,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消除階級偏見,將社會勞動與教育有機結合,將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有機結合。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教育理論中的應用
1939年,蘇聯教育理論家凱洛夫明確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編寫《教育學》的目標。該書系統地總結了蘇聯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經驗,基本吸收了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學分成總論、教學論、德育論和學校管理論四個部分。其主要特點是:重視智育在全面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授予學生以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深刻而確實的普通知識”,形成學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人生觀;肯定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強調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該書于1951年被譯成中文,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對我國教師產生過重大影響。凱洛夫的教育學思想在國家行政領導與學校的關系上,忽視了學校的自主性;在學校與教師的關系上,忽視了教師的自主性;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過于強調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的統一性、嚴肅性,忽視了它們的靈活性和不斷變革的必要性。
20世紀60年代以后,我國開始嘗試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文革”以后陸續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學著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解放思想精神的鼓舞下,許多教育理論中的重要理論問題都得到了廣泛深入的討論。人們對許多教育基本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對教育的性質、教育的本質、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課程、教材、思想品德教育等理論的認識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教育改革的實踐和教育教學的實驗,為教育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國外新的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成果,特別是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布魯納的課程結構論、柯爾伯格的道德發生論、贊可夫等人的教學發展思想、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目標與教育評價理論等,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教育學的建設。
(三)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學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
在多元結構、多元思想、多種文化的影響下,教育學也同樣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新格局,既體現了學術發展的成果和時代的共同特征,又反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實際,并能夠結合區域性的要求,這是對教育學提出的新的挑戰。面對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國際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特征,如何應對新世紀的挑戰,培養具有高尚情操和社會遠大理想、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成為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論研究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備考輔導: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