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
一、課程實施
(一)課程實施的概念
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二)課程實施的結構
課程實施作為一個報考的序列化的實踐過程,具有一定的運行結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至少要考慮七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安排課程表,明確各門課程的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第二,確定并分析教學任務;第三,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第四,選擇并確定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第五,對具體的教學單元和課的類型和結構進行規劃;第六,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第七,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1.安排課程表
通常情況下,課程表的安排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第一,整體性原則。第二,遷移性原則。第三,生理適宜原則。 2.分析教學任務
教學任務通常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二,學生所要形成和發展的智力、能力和體力。第三,學生所要養成的情感、態度、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
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四方面特性:①獨特性;②穩定性;③發展性;④靈活性。學生的學習特點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基礎因素。第二,內部因素。第三,外部因素。
4.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教學活動的基本范式。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
教學單元通常是指某門課程的教材內容中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部分。在對教學單元進行規劃時,需要對教學單元中的主要原理、主要概念、技能、態度、診斷性測驗和評價等方面加以考慮。
6.組織教學活動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三)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1.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
2.教師的特征; 3.學校的特點; 4。校外環境。
二、課程評價
(一)課程評價的概念
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并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
(二)課程評價的目的與功能 1.課程評價的目的
(1)改進課程; (2)改進教學。 2.課程評價的功能 (1)診斷功能; (2)修正功能; (3)決策功能。
(三)課程評價的方法
1.觀察法
2.調查與訪談 3.紙筆測試 4.表現評估
(四)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評價改革的要點
1.建立旨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2.建立旨在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
3.建立旨在促進課程發展的評價體系;
4.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
備考輔導:2013年教師資格HD高清課件全新上線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