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人類的其他社會活動一樣,教育目的具有主觀的性質,是存在于人頭腦中的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教育目的作為教育者在觀念上預先建立起來的關于未來新人的主觀形象,往往反映的是理想的新人的形象。
教育目的是一種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會理想等又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從不同的哲學觀點出發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實用主義教育目的、要素主義教育目的、永恒主義教育目的、存在主義教育目的等。
在漫長的教育實踐歷史進程中,人們從各自的理想出發,賦予了教育所要培養的人以不同的內涵。如柏拉圖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養治理國家的哲學家上,他們是“心靈的和諧達到完美的境地”的人;人文主義者拉伯雷心目中理想的人能讀、能寫、能唱、能彈奏樂器,會說四至五種語言,會寫詩作文,勇敢,知禮,健壯,活潑,愛作什么就作什么;而啟蒙運動的先鋒盧梭心目中的理想人是一個自然天性獲得自由發展的人,他身心協調和諧,既有農夫或運動員的身手,又有哲學家的頭腦;他心地仁慈,樂于為善,感覺敏銳,理性發達,愛美,既富于情感,又富于理智,還掌握了許多有用的本領。我國近代梁啟超主張培養的人應具有的特征是:公德、國家思想、進取冒險、權利思想、自由、自治、進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義務思想、尚武。
備考輔導: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