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本章基礎知識背誦要點:
1.“教育”定義的類型:美國教育學家謝弗勒探討了三種定義方式,即“描述性定義”“綱領性定義”和“規定性定義”,任何一種教育的定義都是這三種定義的結合。
廣義的教育是凡是能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動;
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更狹義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動。
2. 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從內涵來說,無論何種教育的定義都承認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從外延來說,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來對教育進行分類。
3. 教育活動的結構
① 教育者,是指能夠在一定社會背景下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活動的人;
② 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不同人有著不同的學習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學習背景或基礎;不同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不同;不同人對于自身學習行為反思和管理意識與能力不同;
③ 教育影響,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和內容(教育內容、教育材料)的統一。
4. 教育系統的結構。教育作為社會的子系統,與其它社會系統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社會的發展。
5. 教育的功能:
(1)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前者是教育的本體功能(或固有功能),是指教育對人身心發展所起的作用;后者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是指教育通過培養人來影響社會的存在和發展;
(2)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莫頓提出);
(3)顯性功能與隱形功能(莫頓提出)。
6.我國關于教育本質問題的主要觀點:
① 教育是上層建筑;
② 教育是生產力;
③ 教育具有上層建筑和生產力的雙重屬性;
④ 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
⑤ 教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過程;
⑥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7.生物起源說:沛•西能和勒圖爾諾;有關教育起源正式提出的第一個的學說;該學說認為:
① 教育活動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而且存在于人類之外,甚至存在于動物界;
② 人類社會教育的產生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教育的繼承、改善和發展。
③ 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于動物的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8. 心理起源說:(孟祿);教育心理起源說是在對教育生物起源說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
該學說認為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生活的模仿,和生物起源說無本質區別。
9. 勞動起源說:勞動起源說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它是對恩格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一著名論斷的直接運用。勞動起源說認為:
① 人類教育起源于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需要;
②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
③ 教育產生于勞動是以人類語言和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的;
④ 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
⑤ 教育范疇是歷史性與階級性的統一,而不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范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形態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改變了,教育形態也必須發生改變。
10.古代教育的特征:
① 教育的階級性與等級性;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分離;
② 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對被統治階級實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維護自己的統治;
③ 教育內容以軍事知識、宗教知識與道德知識為主;
④ 教育方法體罰盛行,注重機械的練習和實踐訓練,也重視個體的道德反省或宗教懺悔;
⑤ 師生關系是對立的、不平等的;
⑥ 教育組織形式是以個別教學和個體修行為主。
11.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 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② 初等教育的普遍實施;
③ 教育的世俗化;
④ 教育的法制化。
12.現代教育的特征:
① 教育和生活勞動發生密切聯系;
② 教育的大眾化、民主化和普及化;
③ 班級授課成為主要的教育組織形式;
④ 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廣泛使用;
⑤ 教育形式多樣化,并且與社會發生密切聯系;
⑥ 教育的終身化和全民化。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