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
本章基礎知識背誦要點:
1. 教育目的:指整個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養規格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
2. 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① 聯系在于對教育社會性質的規定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都含有“為誰培養人”的規定性,都是一定社會各級各類教育在性質和方向上不可違背的根本指導原則;
② 區別在于教育方針除包括“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之外,還包括“怎樣培養人”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教育目的在對人培養的質量規格方面要求較為明確,教育方針在“辦什么樣的教育”“怎么樣辦教育”顯得突出。
3. 個人本位論:代表人物為盧梭、裴斯特洛齊以及一些持自然主義和存在主義立場的思想和教育學者,重視教育的個人價值,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從個人出發,滿足個人需要。
4. 社會本位論,亦稱“國家本位論”,代表人物為柏拉圖、迪爾凱姆、凱興斯坦納、納托普、涂爾干、法西斯和軍國主義者等等;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從社會出發,滿足社會需要。
5. 內在目的論和外在目的論: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從外面強加給教育的目的。
教育準備生活說代表人物是斯賓塞,教育適應生活說代表人物是杜威。
6.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包括
① 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
② 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發展;
③ 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
7. 教育目的的確立的依據:社會依據:
① 社會關系現實和發展的需要,及生產關系和政治的性質;
② 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即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人的依據:即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
8. 我國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教育目的:
① 1949年: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
② 1957年: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③ 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
④ 1982年《憲法》: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⑤ 1983年景山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⑥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各級各類學校要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為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
⑦ 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⑧ 1999年《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9. 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我們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堅持政治思想素質、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的統一,這是反映教育事業價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義的部分。教育目的要求培養在道德、才智、體質等方面發展,要求在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協調發展,這是對教育對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種素質及其結構的規定;
培養受教育者的獨立個性和創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視,這是教育目的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的部分;
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規定了實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10. 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
① 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② 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養的教育;
③ 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生產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具有初步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的教育。
11. 全面發展教育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而且在活動中相互滲透,各育之間不可分割,各育之間不能相互替代。
12. 培養目標的概念:是各級各類學校對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具體標準和要求。
13. 培養目標與教育目的的關系:特殊和一般的關系;教育目的包含著四個層次
① 最高教育目的(國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② 培養目標③ 課程目標④ 教學目標
14. 我國中小學培養目標:
(1)九年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
(2)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新課程的培養標準應體現時代要求。
① 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
② 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
③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④ 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⑤ 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