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學(下)
第一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學工作以上課為中心環節。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備課、上課、作業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考查與評定。
一、備課
備課是教師課前的準備,是教師對教學的策劃工作,它是教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和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備課的內容包括: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制訂教學進度計劃。
(一)鉆研教材
鉆研教材包括鉆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書。教學大綱是教師備課的指導文件。鉆研教學大綱,就是要弄清本學科的教學目的,了解本學科的教材體系和基本內容,明確本學科在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和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教科書是教師備課和上課的主要依據。教師備課,必須先通讀全書,熟練地掌握教科書的全部內容,了解全書知識的結構體系,分清重點章節和各章節基本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進行初步排隊。然后,在準備上每一節課時,再確定每段教材內容在整個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以及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要求,對每一課時要講的內容、實驗和習題要按教學要求進行具體安排。
閱讀參考資料也很重要。除了目前專供教師用的一些教學參考資料外,還應該包括教學大綱推薦和自己平時積累的參考資料,隨時將閱讀所得增補到自己的教學筆記中,以便上課時參考使用。
(二)了解學生
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水平、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在此基礎上,還應結合平時對學生發展情況的了解,研究當前所講知識內容在學生學習時可能產生的消極或積極態度、可能遇到的問題,確定如何針對學生和教學特點,啟發學生,在教學的哪一階段,由哪些學生進行答問活動等。然后,把這些研究、分析的結果納入課時計劃。
(三)制訂教學進度計劃
1.教學進度計劃
教學進度計劃應該在學期或開始前制訂出來。內容應該包括:學生情況的簡要分析,本學年或本學期教學的要求,教學大綱、教科書的章節或課題,各個課題的教學時數和時間的具體安排,各個課題所需要的主要直觀教具等。
2.課題計劃
訂好學年或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后,在上課前,教師還要對教學大綱上的一章、一個較大的題目或教科書中的一課,進行全盤考慮,然后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課題計劃。課題計劃的內容包括:課題名稱,本課題的教學目的,本課題的計劃及各個課時的主要問題,本課題各課時上課類型和教學方法,本課題的必要教具。
3.課時計劃
課時計劃往往在寫課題計劃時一同編寫。寫課時計劃,一般按以下步驟進行:進一步研究教材,確定教學重點和要注意解決的難點;確定本課題的教學目的;考慮進行的步驟,確定課的結構,分配教學進程中各個步驟的時間;考慮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具的準備和使用方法及板書設計;最后寫出課時計劃。一個完整的課時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項目: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時間、題目、教學目的、課的類型、教學方法、教具、教學進程、備注。其中,教學進程包括:一堂課教學內容的詳細安排,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和時間的分配。
任何教師上課前都應該寫課時計劃。課時計劃可以有詳有略。一般來說,新教師要寫得詳細些,有經驗的教師,對教材教法比較熟悉,可以寫得簡略些。課時計劃是上課時的備忘錄,太略,容易使問題考慮有疏漏;太詳,不便于課上迅速找到所需的內容。
二、上課
(一)課的類型與結構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上好課,上課是教學工作諸環節中的中心環節。
1.課的類型
課的類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劃分課的種類。一般有兩種分類,一種是根據教學的任務劃分為:傳授新知識課(新授課)、鞏固新知識課(鞏固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技能課),檢查知識課(檢查課)。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有時一節課只完成一個任務,有時一節課則需完成多項任務,所以根據一節課所完成任務的類型數,又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另一種是根據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來分的,可分為:講授課、演示課(演示實驗或放映幻燈片和錄像)、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當一節課主要是采用一種方法進行教學活動,用方法命名課的類型對教學有指導意義,可以通過充分發揮某一方法的作用來為完成教學任務服務。
上述兩種分類也有聯系,具體表現在兩類課型有相對應之處。如新授課多屬講授
課,鞏固課多屬復習課,技能課多屬練習課或實驗課等。
2.課的結構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受學科特點、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對象等因素制約,不同類型的課有不同的結構。了解課的結構有助于掌握每一種課的性能與操作過程,以便發揮各種課在教學中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種課的結構在實際運用中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總之,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創造性地運用,切不可生搬硬套,公式化,簡單化。
一般來說,構成綜合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
組織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做好上課前的各種準備。如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習用品準備情況,是不是已從下課時的興奮狀態中安靜下來,期待新課的學習,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保證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為做到這一點,許多教師常在上課前兩三分鐘進入教室,幫助學生作好上課的心理準備。組織教學并不只限于在上課開始時進行,還應該貫穿在全部教學過程中,直到課的結束。
檢查復習,目的在于復習已學過的教材,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加深,了解學生的接受情況,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對學業責任感和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檢查復習的內容,可以是上一次課學習的內容,也可以是以前學過并與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有關的內容。檢查復習的方式有口頭回答、黑板演算、檢查課外作業等。
講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這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教師講授新教材時,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與使用。
鞏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學生對所學教材當堂理解,當堂消化,當堂及時鞏固,也包括讓學生初步運用新知識進行課堂練習,為課外作業做好準備。鞏固新教材的工作可以采取提問、重點復述、練習等方法進行。
布置課外作業,目的在于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并培養獨立學習和工作的能力。教師在向學生布置課外作業時,應說明具體要求,對難度較大的作業可以適當提示完成作業的方法。教師對學生的課外作業,應當認真進行檢查、批改和評定。
(二)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教師進行教學,平時的業務準備、思想準備和精心備課最后總要落實到教好課上。為了上好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上課要符合的要求包括: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內容正確、方法得當、表達清晰、組織嚴密、課堂氣氛熱烈。
1.目標明確
目標明確是指教師上課時應明白這堂課要使學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識和技能,要養成什么行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樣的態度,要學會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
2.重點突出
重點突出是指在一節課上教師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內容(基本知識、概念和原翠)的教學上,不要對所有任務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
3.內容正確
內容正確是指教師教授的知識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符合邏輯的,教師教學技能或行為要符合規范,并且應該要求學生作出正確的反應。如果不正確,教師就要及時加以糾正。
4.方法得當
方法得當是指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善于選擇方法,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效果。
5.表達清晰
表達清晰是指教師上課要堅持用普通話,聲音要響亮,言語表達的速度要適合學生可接受程度,語言要流暢、生動、明白易懂,板書(或幻燈字幕)要規范、準確、清楚。
6.組織嚴密
組織嚴密是指課的進程次序分明、有條不紊,課的進行緊湊,不同任務變換時過渡自然,課堂秩序良好。
7.氣氛熱烈
氣氛熱烈是指課應該自始至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動腦、動口、動手,課堂內充滿民主的氣氛,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
三、作業檢查與批改
作業是結合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的各種類型練習。無論是課內作業還是課外作業,其作用在于加深、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鞏固,進一步掌握相關的技能、技巧。通過作業的檢查和批改,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知識或技能的缺陷,加以糾正,并作出評價,給學生提出進一步學習的建議。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教師布置作業時,應遵守下列要求:
第一,作業的內容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學生鞏固與加深理解所學的基礎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能力。
第二,作業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學校應通過班主任來調節學生各科作業的總量,防止學生負擔過重。凡能在課內完成的作業,就不應當布置到課外去做。
第三,布置作業時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并規定完成的時間。對比較復雜的作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提示,但這種提示應是啟發性的,不能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
第四,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檢查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鞏固的程度和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以便發現教和學兩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教學。
四、課外輔導
輔導是幫助和指導學生學習的活動。課外輔導是在課堂教學規定時間以外,教師對學生的輔導。課外輔導一是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使他們能夠獨自計劃學習和自我監督學習,并養成良好的習慣。二是做好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工作,包括解答疑難問題,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或缺課學生補習,指導學習方法。此外,還可為有學科興趣的學生提供課外研究和幫助,指導學生的實踐性和社會服務性活動等。
課外輔導是上課必要的補充。對課外輔導工作總的要求,除補課外,一般是啟發學生自己找剄解決疑難的門徑,不應代替學生的獨立鉆研,也不應加重學生負擔。對學習差的學生的輔導,除以教師為主進行幫助外,也可以適當吸收學習好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幫助,達到互相促進形成良好互助品質的目的,但不要占用學習好的學生太多的時間。教師在輔導學生時要注意:從實際出發,做到因材施教;輔導時目的要明確,并著重啟發學生的思維;組織學生互相幫助;善于總結、積累經驗。
五、學業成績考查與評定
學業成績的考查與評定,俗稱測驗或考試,是以測驗形式定量地評定學生個人的能力得到的結果。學校通過對學生學業成績的測量和評價,可以檢查教學的完成情況,從檢查中獲取反饋信息,用以指導、調節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從而改善教學、提高質量。
(一)測驗與目標
教學目標,有教學內容的目標,如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的知識等;有心理操作(又稱行為)和發展(有的學科涉及身體發展)的目標,如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注意力、體力、耐力等。這兩個不同維度的目標并不是相互游離的,而是互相交叉的。測驗是要考查教學是否實現了兩個維度目標的交叉,也就是要建立起教學內容與學生行為的矩陣,才能明確教學目標并編制與目標相對應的有效的測驗。
(二)試題類型
試題類型大體有供答型和選答型兩大類。供答型試題要求學生對教師規定的問答題、解答題作出回答。選答型試題要求學生從教師提供的若干答案中挑選出正確的答案。
供答型試題又分簡答式試題和陳述式試題兩種。簡答式試題最簡便的形式是填充題。編制填充題,要選擇關鍵的、重要的事實或問題(人名、年代、術語、規則等)讓學生填寫。簡答式試題的另一種形式,是要求學生答出證明方法、定義、簡短的解釋、演算、造句等。陳述式試題或稱論文式試題,要求學生較系統、完整地闡述人物、事件、原理、概念或解決一個問題等,如寫一篇作文、解釋一個現象、分析一條哲理等。陳述式試題編制得好,往往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但評分標準較難掌握,易產生主觀偏離。
選答型試題可以分為是非題、多項選擇題與組配式試題三種。這一類型的試題一般來說,回答問題較簡短,題目的容量較多,對教材中的知識點覆蓋面大,而且評分標準固定,閱卷教師評分時無主觀判斷,故統稱客觀性試題。選答型試題制作標準化,可以用電腦閱卷。
(三)測驗的效度、信度、難度和區分度
測驗的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學業成績檢查是要測量所學的學科基本知識和技能,因此作為測量工作的試題就應和檢查的目標相關。
測驗的信度,又稱測驗的可靠度,是指一個測驗經過多次測量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測量所得結果的準確性程度。對信度進行估計的一種辦法,是分析第一次測驗機會的分數的位置與第二次測驗機會的分數的位置之間的相關。相關系數為1.00,信度最高;相關系數在0.80以上,測驗作出的結論均屬準確。兩次測驗間的時間間隔不宜太長。如果教師想通過一次測驗就得到比較可信的評分,那就要在編制測驗時注意保持測驗必要的長度。所謂測驗的長度,就是測驗項目的多少,測驗項目越全面、越多,測驗的可靠性就越高。另一種提高測驗信度的辦法是采用難度適中項目。
測驗的難度是指測驗試題的難易程度。試題過難或過易都不能準確地測出學生的真實成績。所以,一個試卷總的來說難易要適中,但它的試題既要有較難的題,又要有較易的題,做到難度適中。
測驗的區分度是指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即具有區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區分度與難度有關,只有在試卷中包含有不同難度的試題,才能提高區分度,拉開考生得分的差距。
(四)評價
評價是指根據測驗分數、觀察和報告對被測驗者的行為、作業的優缺點或價值作出判斷。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分析試卷,判斷教的方面有哪些失誤,學的方面成功在哪里、失誤在哪里,并總結經驗教訓,為學生提出建議。測驗和考試是用來檢查教學的一種手段,應把握客觀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指導性原則、計劃性原則,切忌按考試分數排等次、題海戰術。
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的自測和自評能力,這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而且有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備考輔導: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