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教學策略
一、什么是教學策略
(一)教學策略的含義
“策略”一詞原指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計劃和指揮,在一般的意義上指為達到某種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學中,這個詞常與方法、步驟同義,還用來指教學活動的順序排列和師生間連續的有實在內容的交流。本節所謂教學策略特指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所采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就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教學方案。
(二)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
1.綜合性
選擇或制訂教學策略必須對教學內容、媒體、組織形式、方法、步驟和技術等要素加以綜合考慮。
2.可操作性.
教學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學原則,也不是在某種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模式,而是可供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參照執行或操作的方案,有著明確、具體的內容。
3.靈活性
教學策略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并參照學生的初始狀態,選擇最適宜的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并將其組合起來,保證教學過程的有效進行,以便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
4.指向性
教學策略的產生就是為了解決現實的教學問題,掌握特定的教學內容,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5.層次性
教學具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教學層次就有不同的達到教學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有不同的教學策略。不同層次的教學策略具有不同的適用條件、范圍和功能,不能相互代替。
二、教學策略的主要類型
劃分教學策略類型的意義在于對教學策略進行更為系統、深入的研究,也在于為教學設計人員和教師提供可供選擇或參照的模式。教學策略的制訂一般是以教學過程的某個主要構成要素為中心,建立框架,將其他相關要素有機地依附于這個中心,形成一類相對完整的教學策略。據此可按教學策略的構成要素分為內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綜合型等四種主要類型。
(一)內容型策略
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學習內容是教學策略的核心內容。現代學習理論研究表明,人的學習,就個體接受前人的知識、經驗而言,總是離散的、不連續的,或如通常所說是接受一個一個的知識點。目前,還有不存在將前人所有的知識信息滴滴不漏地傳遞給現代人的媒體,而學校使用的課本更免不了有很大程度的缺陷。但人有一種本領,通過他神經中樞的活動,有可能利用一定豐富度的知識點,采取如同數學演算的“內插”或“外推”方式,構建和產生連續的認識和行為。
具體來說,可以有兩條途徑:結構化策略和問題化策略。結構化策略強調知識結構,主張抓住知識的主干部分,削枝強干,構建簡明的知識體系。結構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還可分為直線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綜合式等。直線式是按照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順序,將其劃分為幾個相互密切聯系的階段或步驟,教學活動是一個一個階段由淺人深地進行。分支平行式是把內容分為若干個平行的單元,針對這些平行單位分別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逐一開展教學活動,最后進行總結。螺旋式是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分階段設計教材,螺旋式地擴展和加深。綜合式則是上述幾個方式的綜合。
至于問題化的策略,當前頗為受人關注。關心未來教育的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認為,未來的學習著重于考慮、發掘問題,及時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美國、英國、日本有不少人提出了“問題解決作為學校教育的中心”這一觀點。顯然它已不僅指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而是一種帶有全局性的教學指導思想,有著根本性的創新意義。但人們漸漸意識到不能太偏激,因為問題解決與結構化的知識具有不可忽視的互補關系,知識的運用必須以系統化的知識為其堅實的內核。
(二)形式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是以教學組織形式為中心的策略。美國教學設計專家肯普提出下列三種形式:集體教/學的形式,個別學習的形式和小組教/學的形式。英國教育技術學家波西瓦爾則提出兩種基本策略:以教師/學校為中心的策略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策略。以教師/學校為中心的策略主要指的就是過去的班級授課制。它的主要優缺點已在教學組織形式中作了詳細說明。相對而言,以學生為中心的策略是一條理想的出路。學生增長知識的形式,既可以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也可以是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去獲得。以學生為中心的策略,就是為適應學生個人的學習方式而提供高度靈活的學習系統。在這個策略中,教師和學校是起支持或輔助的作用,而不是決定的作用。實施這種策略,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個人的實際需要,有效地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通過自主努力,分別達到各自的、有區別的目標。
(三)方法型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學方法和技術為中心的策略,這是一個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方法、技術、程序和模式的領域。教學方法又是教育學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底蘊深厚,流派林立。而對如此紛繁的領域,長期停留在“教無定法,各有各法”的認識水準上是不夠的,應當逐步作出科學的分類,也就是通過實驗性的比較和分析,揭示所有方法的共同要素和每一種方法各自具有的特點,建立起方法型策略的體系。
科學分類的基礎首先是對分法。例如在概念、公式或原理的教學中,歸納法和演繹法是常見的一對。至于學生的學習,接受式和發現式是相對的兩端,另外還有全習法(學生一次反復學習全部教材)和分習法(學生分別學習教材各部分,達到一定標準后歸納成整體)之分以及集中學習法和分散學習法之分。從教師、學生之間信息傳遞關系看,可分為無交流傳遞和有交流傳遞兩類。通常的課堂教學采用講解方式,以教師的說明和解釋為主來達到教育目的。在這種方式中,信息呈無交流傳遞,沒有對學生的反應作出反饋,所以不能考查學生的理解程度。正因為如此,現在大都重視有交流傳遞,這種傳遞又可分為提問方式、程序學習方式、小組學習方式和討論方式等多種。
(四)綜合型策略
綜合型策略與前面所述的三種策略不同,它不是按教學過程的某個構成要素為中心,而是直接從教學目標、任務出發,綜合展開的教學策略。近年來,綜合型策略的改進出現了兩個主要的取向:其一是融合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師主導取向,或稱指導教學,其基本要點是:從舊的經驗引導新學習,系統地講解教材內容,及時練習與反饋校正。其二是體現人本主義與認知結構理論的學生自學取向,其基奪要點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發現學習,在合作學習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研究表明,以上取向各有優點,而且對于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年級各有其不同的適合程度。
備考輔導: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