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半年全國教師資格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真題參考答案及解析
15.B【解析】若一個新信息與其他信息聯系越多,回憶就越容易,因此它是一種理解性的記憶策略。
16·C【解析】道德行為是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C項既對他人(營業員)有意義,又對社會(文明)具有道德意義。
17.D【解析】調查研究按調查對象的選擇范圍,可以分為全面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個案調查等等。為獲取相關資料而對一所學校或一個學生進行的專門調查屬于個案調查。
18.D【解析】個體能動性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和能動作用。每個學生學習的需要和動機不同,對教學的態度和行為也各式各樣,這反映了個體能動性因素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
19.A【解析】個人本位教育目的論的觀點是: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自我實現。代表人物有盧梭、羅杰斯等。個人本位論的優點在于:第一,它確立了兒童在學校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尊重兒童的發展需要,促使其個性的發展,否定了傳統教育對兒童的壓抑和灌輸等弊端。第二,提出了培養“自由的人”、“自我實現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論體系,倡導民主的教育觀,對現代學校教育有積極意義。
20.D【解析】在普及義務教育的學制年限方面,目前我國實行多種形式,有“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九年一貫制”、有幼兒園、小學、初中一貫制等形式。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采取不同的學制形式。
21.B【解析】活動中心課程論是20世紀初杜威提出的課程理論。活動中心課程理論的基本主張是,課程應以兒童的社會活動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為中心來組織,通過兒童自己的活動,改造其經驗,促進其生長。
22.C【解析】循序漸進原則,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國古代教學注重按一定順序進行。《學記》中“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提出“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如果教學不按一定順序,雜亂無章地進行,學生就會陷入紊亂而沒有收獲。朱熹進一步提出“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明確提出了循序漸進的教育要求。
23.B【解析】個人修養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行為調節,使自身品德不斷完善的一種重要方法。修養包括:立志、學習、反思、箴言、慎獨等。
運用個人修養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①培養學生自我修養的興趣與自覺性;②指導學生掌握修養的標準;③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24.D【解析】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這一原則是教育者正確對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態度。社會主義學校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的,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是辯證統一的,尊重信任是嚴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愛是嚴的基礎,嚴是愛的體現。失去嚴格要求的愛,只能是放任自流的溺愛;缺乏尊重信任的嚴格要求,也可能變成刁難、苛求。只有把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嚴要有度;②嚴要有方;③嚴要有恒;④尊重和信賴學生。
形象的一種組織,它包括有關自我的動機、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貫經驗和概念。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與職業的選擇、性別角色和人生觀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個體在這一時期把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來,其所想、所做與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個體便獲得了較好的自我同一性。如果不能整合,將會導致角色混亂或同一性延遲產生同一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