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被譽為“中國鄉村幼教之父”,且被毛主席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慶齡譽為“萬世師表”;被董必武贊為“當今一圣人”。
陶行知批評清末民初的幼兒教育機構有三大弊病“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發現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多軌學制”,提出了“藝友制師范教育”“小先生制”“生活教育理論”等。
【藝友制】是陶行知創立的培養幼教師資的辦法。指學生與有經驗的教師交朋友,在實踐中學習當教師,方法是邊干邊學。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開辦曉莊學校和山海工學團時采用的一種發揮兒童創造性和自主性的授方法。同時也是普及教育的一種辦法。讓兒童一邊當學生,一邊當“先生”。“即知即傳”,即把學到的知識隨時傳授給周圍的人。
1927年春,陶行知先生創辦了南京市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后改名曉莊學校,確立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并親自試驗,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提倡鄉村教育,興辦鄉村學校的先行者。并創辦我國第一所鄉村幼稚園——燕子磯幼稚園。
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1.生活教育的目的觀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1919年,他在以“生活教育”為題的演講中,把“生活教育”定義為: “生活的教育”, “為生活而教育”, “為生活的提高、進步而教育”。其內涵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著為大眾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眾教育。
2.生活教育的內容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認為,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個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據生活的需要。他說:“我們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須過什么生活。”
3.生活教育的方法論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又一主張,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學方法問題上的具體化。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他認為,行(做)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創造的基礎。
陶行知批判和反對束縛兒童的封建禮教,提出對兒童應實施六大解放。
1. 解放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
2. 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去干;
3. 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事實;
4. 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言論自由;
5. 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從鳥籠式的學校里走出來;
6. 解放兒童的時間,使兒童做支配時間的主人。
1、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4、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6、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7、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8、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9、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10、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1.主張“生活教育”,創建我國第一所農村幼兒園的是( )。
A. 陶行知
B. 陳鶴琴
C. 杜威
D. 張雪門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重要性,強調 “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創建了我國第一所農村幼兒園——燕子磯幼稚園。
2.我國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認為幼兒教育應解放兒童的( )。
A. 主動性
B. 活動
C. 興趣
D. 創造力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陶行知認為教育要啟發、解放幼兒的創造力。陶行知批判和反對束縛兒童的封建禮教,提出對兒童應實施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去干;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事實;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言論自由;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從鳥籠式的學校里走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使兒童做支配時間的主人。而這些解放都可以發展到一個相同的方向,那就是解放和發展兒童的創造力。故本題選D。
3.陶行知創立的培養幼教師資的方法是( )。
A. 講授制
B. 五指活動
C. 感官教育
D. 藝友制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創造培養幼兒師資的好方法——藝友制。即與有經驗的教師交朋友,在實踐中學習當教師,邊學邊干,在實踐中積累教學經驗。
A項,講授制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它是教師使用最早的、應用最廣的教學方法,可用以傳授新知識,也可用于鞏固舊知識,其他教學方法的運用,幾乎都需要同講授法結合進行。
B項,五指活動由陳鶴琴提出,意指課程是整個的、連貫的。依據兒童身心的發展,五指活動在兒童生活中結成一個教育的網,有組織、有系統,合理地編織在兒童的生活中。五指活動的五個方面是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語言活動。
C項,感官教育是指通過對感覺器官的訓練,發展和提高兒童感知能力的教育,主要培養幼兒的視覺、聽覺、觸摸覺、嗅覺能力。感官教育由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最早提出。她認為,智力的發展首先要依靠感覺,只有利用感覺的搜集和辨別,才能產生初步的智力活動。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oyjl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