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園教育的一般原則
1.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的原則
(1)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
(2)保障幼兒的合法權益
2.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原則
(1)兒童的發展是整體的發展而不是片面的發展
(2)兒童的發展應是協調的發展
(3)兒童的發展是有個性的發展
3.面向全體,重視個別差異的原則
(1)教育要促進每個兒童的發展
(2)教育要促進每個兒童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
(3)多種組織形式促進兒童的發展
4.充分利用兒童、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的原則
5.發展適宜性原則——DAP
一是年齡的適宜性,二是個體適宜性。
二、幼兒園教育的特殊原則
1.保教結合的原則:保教結合的原則是我國學前教育特有的一條原則
(1)保育和教育是幼兒園兩大方面的工作
(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聯系、互相滲透
(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過程中實現的
2.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
3.教育的活動性和活動的直觀性原則
(1)教育的活動性
①教育的活動性
②教育活動的多樣性
(2)教育的直觀性
①教師要根據兒童不同年齡的身心發展水平,運用各種形式的直觀教學手段,從具體的、有情節的事物向無情節的事物過渡,從實物類型的直觀向圖片、模型、語言直觀等過渡。
②教師通過演示、示范、運用范例等直觀教學手段,變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的同時,還可以輔以形象生動的、聲情并茂的教學語言,幫助兒童理解教學內容。
③通過具體可見或可操作的活動,使兒童比較容易直觀形象地理解所學的內容,更快地獲得各種知識經驗。
4.發揮一日活動整體教育功能的原則
(1)一日活動中的各種活動不可偏廢
(2)各種活動必須有機統一為一個整體
三、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
1.環境與教育目標一致的原則
(1)環境創設要有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
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2)依據幼兒園教育目標,對環境設置作系統規劃
2.適宜性原則
(1)幼兒園環境創設應與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發展需要相適宜
(2)環境創設應適應幼兒的差異
3.幼兒參與的原則
環境創設的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參與合作的過程。
(1)培養幼兒的主體精神,發展幼兒的主體意識。
(2)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3)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4)幼兒的參與權利,不是“幫忙”。
(5)幼兒在參與中發展,克服“幼兒無能的思想”。
4.開放性原則
5.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是指創設幼兒園環境應考慮幼兒園自身經濟條件,因地制宜辦園。
6.安全性原則
保護幼兒的安全健康是幼兒園的基本責任,也是貫徹“保教并重”原則的重要措施。幼兒園環境的安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環境的安全,二是精神環境的安全。
四、活動區材料投放原則
1.目的性原則
教師要明確各個區域的各種材料所隱含的不同教育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將幼兒發展目標和材料的教育功能對應起來,有目的地引導幼兒進行操作探索活動,以達到區域活動的預定教育目標。
2.適宜性原則
區域活動的材料和工具適宜性體現為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區域活動的材料和工具適宜性還體現為適量和有序。
3.豐富性原則
為滿足幼兒操作需要,需要提供數量充足,形式、功能多樣的活動材料。區域活動材料的豐富性還需要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狀況。
4.層次性原則
選擇和投放操作材料時,要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投放難度不同的材料,滿足幼兒個體操作和學習的需要。首先按照年齡層次的不同劃分出層次性,其次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提供相應的材料。
5.操作性原則
區域活動材料最好是能讓幼兒動手做做、擺擺,再配以說說、畫畫,有助吸引幼兒主動地參與操作,激發創造欲望,在操作中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發展,也要給幼兒留有發揮想象的余地,給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機會。
6.差異性原則
投放不同層次、水平材料讓幼兒自選。
五、心理環境創設原則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主要指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2.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幼兒園心理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促進每名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3.參與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強調幼兒園心理環境的設計過程是幼兒與保教人員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共同創設過程中應注意避免教師中心主義,培養幼兒的主體意識。
4.開放性原則
(1)保教人員在設計幼兒園心理環境時要具有開放的心態;
(2)設計幼兒園心理環境時應把大、小環境有機結合,形成開放的環境系統。
六、家園共育工作原則
1.尊重家長的原則
尊重家長是做好家長工作的前提。對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職業、不同經濟條件的家長要一視同仁,同樣尊重。幼兒園還要維護家長的威信,切忌在孩子面前議論家長之短或變相地訓斥家長等。教師只有真誠地尊重家長,家長才會樂于接受幼兒園的教育宣傳,才能積極配合改進家庭教育。
2.要求適度的原則
由于家長的文化教養、職業狀況、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各有差異,所以教師應幫助家長與幼兒園教育保持協調一致,使家長更好地履行父母的職責,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兒童的發展,增進家庭的幸福。幼兒園對家長提出的要求應當切合實際,是家長能力和物力所能達到的,不能苛求;同時,要體諒家長的困難,在解除后顧之憂方面盡力給予幫助,以加深彼此之間的融洽感情。
3.雙向反饋的原則
幼兒園在開展家長工作時,既要向家長輸出科學育兒的信息,也要努力收集家長反映的信息,對來自家長的反饋,無論是積極的或消極的,都要認真分析處理。加強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七、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
在幼小銜接工作中,要把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內容視作一個整體,堅持整體教育。
2.協調性原則
幼小銜接作為一項復雜的任務,由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承擔和完成。
3.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是指小學和幼兒園相互銜接,園領導和老師要設法與小學溝通,既要保持幼兒園的獨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與小學保持連續性,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創造最大的可能性。
4.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是指銜接的內容要包括體、智、德、美各個方面。入學準備是全面素質的準備,包括身體、學習和社會性適應等方面。教師和家長最關心的是兒童的學習,最苦惱的是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能力,而兒童的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性能力對學習又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幼小銜接應是全面的銜接。
5.漸進性原則
漸進性是指從幼兒入園之初就開始逐步做銜接工作。在學前的最后一年,側重做好兒童入小學的特殊準備。
八、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原則
1.科學性、思想性原則
2.活動性原則
3.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通過活動使幼兒得到個性的全面發展,即智力、體力、道德、意志、情感等的發展。
4.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教學原則是指教師運用各種直觀手段,豐富幼兒的直接經驗和感性知識。
5.個別對待原則
九、幼兒園教育評價的原則
1.計劃性原則
幼兒園工作是有計劃的,并且在評價時應該有具體的目的,只有明確了什么是幼兒園教育評價、為什么要進行幼兒園教育評價、怎么樣評價、要解決當下什么樣的問題以及采取什么時間地點和場合進行評價等問題,開展幼兒園教育評價才是有意義的,總結經驗利于增強教師的責任意識和教師的專業水平。
2.針對性原則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評價需圍繞某一具體的問題或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無論是對于教師個人工作的總結還是針對某一教育主題,還是幼兒發展中的具體問題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評價對象,以此來縮小評價的范圍,使得教育評價的內容利于教育問題和現象的解決。
3.全面性原則
教育活動具有發展的動態性,需要將不斷變化的要素融入評價體系中,因此在評價時應要注意全面評價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評價的渠道和方式全面性和多樣性,樹立幼兒、教師、家長以及幼兒園管理部門等多方參與評價的意識,幫助幼兒和教師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4.客觀性原則
在進行教育評價時應秉承著客觀、公正的理念和態度,要能夠依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又要按照教育評級的具體目的和內容來進行評價;要注意對教育評價已有的科研成果,又要考慮時代發展進程中評價對象的變化性,才能收集評價對象準確的信息,從而進行客觀的評價。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oyjl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