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貴州教師資格證考試
教育心理學(大題完整回憶答案版)
三、名詞解釋題:
1、思維
答:思維是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的,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和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
2、自我意識
答: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意識。
3、元認知
答: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識,即個體包括自己學習或者如何學習的知識,包括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
4、意志
答:意志是有意識的支配、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5、動機
答:動機是直接推動有機體活動以滿足特定需要的內部狀態,是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
四、辨析題:
1、隨意想象是沒有目的、在某種刺激物的作用下不自覺地產生的想象。
答:錯誤。想象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即隨意想象)。題中所指概念為無意想象,有意想象(即隨意想象)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自覺努力進行的想象。
2、班級活動是在校長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實現班級教育目標而舉行的各種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是集體形成的基礎、發展的催化劑。
答:錯誤。班級活動是在班主任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實現班級教育目標而舉行的各種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是集體形成的基礎、發展的催化劑。
3、價值手段是個體為了達到目標所使用的方法和途徑,涉及“人的行為是為了什么”的問題。
答:錯誤。價值目標是個體思考、確定并追求的對其行為具有重要意義的目標,它涉及“人的行為是為了什么”的問題,是個體的動因和價值觀的核心成分;而價值手段是個體為了達到目標所使用的方法和途徑,它涉及“人怎么行動的問題”,是價值目標的實際表現。
4、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一個人對自身的態度。這個態度包含三個相互聯系的成分:認識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答:錯誤。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一個人對自身的態度。這個態度包含三個相互聯系的成分:認識成分——對自己品質和特征的了解及認識,情感成分——對自己品質的評價及與此相關聯的自尊體驗,品行成分——從上述兩個成分派生出來的對自己行為的實際態度。
五、簡答題:
1、中學生的智能發展的一般特征
答:可通過假設進行思維;思維有了預計性;思維的形式化傾向;思維活動中自我意識或監控能力明顯增強;思維能夠跳出舊的模式。
2、影響學生學習遷移的因素
答:個體因素:學生的年齡、智力水平,認知結構,學習的態度和定勢;客觀因素:學習材料的特征,學習情境的相似性,教師的有效指導。
3、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答:正視現實,適應環境;心理特點和年齡階段相吻合;悅納自己,自尊自愛;情緒正常,樂于交往;奮發向上,自強自制;心里協調,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完整、健全的人格。
4、中學生情緒變化的矛盾性
答:強烈、狂暴性和溫和、細膩性共存;情緒可變性和固執型共存;內向性和表現性共存。
5、價值觀的特點
答:穩定性和發展性;獨特性和社會歷史性;主觀性和選擇性;系統性;導向性。
六、論述題: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學生在考試后的一些談論,其中以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沒有復習到考點,或認為考題太難,甚至說有人還不如自己之類的話為最多,而從自身找原因的學生卻是鳳毛麟角。請用歸因理論來分析學生的行為。
(答案要點詳見書上146—147頁,即“控制源”理論——外部不可控制因素和內部可控制的因素)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