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論
1.性三品說
孔子將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種,“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解釋】生下來不學習就能知道的人是上智者,學習之后能弄明白和有疑惑就學習的人是中品之人,有疑惑還不學習的人是下愚者。
孔子認為上智者和下愚者不可移,教育改變不了他們的天性,只有中人能通過教育得以改造。
二、教育作用
1.教育對社會的作用
(1)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庶,富,教”,庶是指平民,富是指財富,教是指教育。孔子認為教育的前提是庶與富。
(2)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認為在社會動蕩不安時,不宜只靠政令,而應該加強感化性的禮教。
2.教育對個體的作用
“性相近,習相遠。”性是指人的本性,習為后天的行為習染,生下來人的本性相同,后來人的行為出現差異。孔子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三、教育對象
1.“有教無類”,孔子認為教育不分貧富貴賤,每個學生都可以學習。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教育公平,但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公平面向的中民之人,并不是面向全體學生。因此,不是如今真正意義上的公平。
2.“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認為只要學生拿了拜師禮過來拜師,都會收為弟子。
3.特點:博學于民,博學于四夷。教育不分階級,不分地域。
四、教育目的
1.“學而優則仕”,學習是為了做官,學習與做官聯系在一起,是早期科舉制度的萌芽。
2.“禮賢下士,舉賢才。”向朝廷推舉德行高的賢士做官,是察舉制早期思想的萌芽。
五、教育內容
1.總內容:文、行、忠、信,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相結合。
2.道德教育占據首要地位,內容為文、行和忠,旨在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行。以“仁”為標準發展個人內在修養,以“禮”來約束外在行為。
3.知識教育內容為文,學習文化知識,主要教材為《詩》、《書》、《禮》、《易》、《春秋》。
六、教育方法
1.啟發誘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位具有啟發性思想的教育家。
2.好學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 學思行結合:“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中這句話體現的教育思想是(??)
A.啟發誘導
B.因材施教
C.有教無類
D.誨人不倦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出自論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是主動給我一點見面薄禮,我從沒有不給予教誨的,體現的是孔子教育學生面向全體,因此體現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故本題選C。
【學員提問】為什么不選誨人不倦?不是有個無誨嗎?
【教師答疑】這題需要結合題干進行分析哈。題干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是主動給我一點見面薄禮,我從沒有不給予教誨的。體現的是孔子教育學生面向全體,不看出身和家庭情況,給老師獻這個禮是對于老師的一種尊重,老師并不在乎你那兩條肉干,但是做學生的要依這個禮,表示尊師重道。
選項C有教無類是指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對哪類人都一視同仁。 這是符合題干表達的意思的,因此當選。
選項D誨人不倦的意思是樂于教誨人而不知厭倦 ,更多是一種教師愛崗敬業的表現。因此本題應選C而不選D。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oyjl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