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理論流派主要包括杜威的經驗主義和奈勒的存在主義,其中需要我們重點掌握的是杜威的經驗主義。既然兩個主義都屬于學生中心,就說明它們的核心觀點都認為教育應該重“學生/兒童”。為什么會有這個共同點,這和這兩個理論流派的產生背景脫不了關系。
理論名稱 | 經驗主義 | 存在主義 |
時間 | 流行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 流行于20世紀中期 |
代表任務 | 杜威、克伯屈 | 奈勒、薩特 |
教育目的 | 獲取“直接經驗” | 實現人的“自我生成” |
教育內容 | 活動課程 (園藝、烹飪、縫紉等) | 人文學科 (哲學、文學等) |
教育方法 | 從做中學 | 個別教育 |
王老師講完新課,詢問同學是否學會,班級里鴉雀無聲,王老師環視教室,這時小明回答:“會了”,王老師說:“好的”。于是王老師進行了接下來的教學任務,王老師的行為( )。
A.正確,與小明的互動體現了因材施教
B.正確,關注學生的課堂感受
C.錯誤,未能踐行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
D.錯誤,只關注學科知識的學習
王老師的授課主要是老師的講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不夠,故選項A體現因材施教的說法錯誤,也沒有關注學生的課堂感受,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沒能踐行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故選C。
【學員提問】D選項為什么錯誤
【教師答疑】
您好,在本道題中,王老師詢問學生是否學會新課時,只有小明一人回答,王老師即認為全班同學都會了,說明王老師未能踐行“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這個觀點比較突出,換言之,王老師并沒有強調對學生們強制灌輸學習知識,反而在一個人說會之后就跳過了這一知識點,所以并沒有體現他只關注學科知識的學習,表現出的是他對于學生個人差異的忽視,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oyjl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