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癲癇藥的作用機制及代表藥(2016年A型題、B型題,2017年B型題,共7分)
(1)巴比妥類 抗癲癇作用機制在于通過增強 r-氨基丁酸 A 型受體活性代表藥有苯巴比妥、異戊巴比妥鈉、撲米酮。
(2)苯二氮?類 主要為 GABA 受體激動劑。可加強突觸前抑制,起抗驚厥作用。但不能消除病灶的異常放電。代表藥為地西泮、氯硝西泮、硝西泮。
(3)乙內酰脲類 本類藥物通過減少鈉離子內流而使神經細胞膜穩定,限制 Na+通道介導的發作性放電的擴散。代表藥苯妥英鈉。
(4)二苯并氮?類 抗癲癇機制為阻滯電壓依賴性的鈉通道,抑制突觸后神經元高頻動作電位的發放,代表藥有卡馬西平、奧卡西平。
(5)r-氨基丁酸類似物 該類藥為 GABA 的類似物或衍生物,是 GABA 氨基轉移酶抑制劑。代表藥有加巴噴丁、氨己烯酸。
(6)脂肪酸類 本類藥的抗癲癇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為抑制 GABA 的降解或促進其合成,從而增加腦內 GABA 濃度。
抗癲癇藥典型的不良反應(2017年A型題,共1分)
(1)乙內酰脲類(苯妥英鈉):常見行為改變、笨拙或步態不穩、思維混亂、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小腦前庭癥狀、肌力減弱、嗜睡、發音不清、手抖、齒齦增生、出血及昏迷。
(2)二苯并氮氮?類(卡馬西平):常見視物模糊、復視、眼球震顫、頭痛。少見變態反應、史蒂文斯-約翰綜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骨關節疼痛。
(3)脂肪酸類(丙戊酸鈉):肝臟中毒(球結膜和皮膚黃染)、過敏性皮疹、異常出血或瘀斑、胰腺炎、月經不規律。
用藥監護與主要藥品
(一)用藥監護
1.提倡規律用藥
(1)抗癲癇藥應長期、規則應用,劑量一般從低劑量開始(可以減少不良反應),逐漸增加,直到癲癇發作被控制而又無明顯的不良反應,即為最佳劑量最佳療效。
(2)抗癲癇藥在兒童體內代謝快,兒童需頻繁調整劑量。
2.關于換藥
(1)避免突然停藥和換藥。
(2)避免在青春期、月經期、妊娠期停藥。
3.特殊人群的安全性
(1)駕駛司機:一年無發作,或已確定在3年中只在睡眠時發作而無覺醒發作時,才有可能駕駛轎車或小車;撤藥后6個月再駕車。
(2)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致畸風險。為降低神經管缺陷風險應補充葉酸。
(3)妊娠后期3個月:給予維生素K,預防抗癲癇藥相關的新生兒出血。
(二)主要藥品
卡馬西平
【適應證】用于治療癲癇、躁狂癥、三叉神經痛、神經源性尿崩癥、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預防或治療躁郁癥。
丙戊酸鈉
【適應證】用于各種類型的癲癇,包括全身性強直性一陣攣發作及部分性發作;尚可用于雙相情感障礙相關的躁狂發作。
苯妥英鈉
【適應證】用于治療強直陣攣性發作(精神 1 運動性發作、顳葉癲癇)、單純及復雜部分性發作(局限性發作)、繼發性全面發作和癲癇持續狀態;本品也適用于洋地黃中毒所致的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