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 )
A凈制 B水泡漂
C加熱 D加輔料處理
E去油制霜
答案
A型題
1.B
2.C
注解:宋代雷斅撰寫的《雷公炮炙論》是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明代繆希雍撰寫的《炮炙大法》是我國第二部炮制專著,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并將前人的炮制方法歸納為雷公炮炙十七法。清代張仲巖著《修事指南》為我國第三部炮制專著。
3.C
4.C
5. C
注解:本題為 97年考題
6.C
注解:本題為97年考題
7.B
注解:脂肪油大多存在于植物種子中,通常有潤腸致瀉的作用。有的油脂有毒,為了防止其作用過猛而引起嘔吐等副作用,往往采取不同方法進行加工炮制,如柏子仁去油制霜降低滑腸作用;千金子去油制霜以減小毒性,使藥力緩和;瓜萎仁去油制霜以除令人惡心嘔吐之弊,更適應于脾胃虛弱者。蓖麻子中含的脂肪油,具有消腫拔毒、瀉下通滯作用,但種子中含有毒蛋白,炒熟后可使毒蛋白變性避免中毒;巴豆油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則宜控制用量,使達適中。
8.C
注解:本題為98年考題出現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版收載馬錢子炮制品有馬錢子和馬錢子粉,前者無含量規定,后者規定按干燥品計算,含士的寧應0.78%-0.82%。
9.A
注解:一般炮制品的含水量宜控制在7%— 13%。對于各類炮制品其含水量的要求,《飲片標準通則〈試行〉》規定:蜜炙品類含水分不得超過15%;酒炙、醋炙及鹽炙品類等,含水分不得超過 13%;燙制醋淬制品含水分不得超過10%。
10.D
注解:本題為99年考題
B型題
1.E 2.D 3.B 4.A
5.B 6.D 7.E 8.C 9.A
注解:5-9題為98年考題
10.A 11.D 12.E 13.C
14.B
15. E
16. C
17. A
18.E 19.C 20.B 21.D
22.B 23.A 24.C 25.D
注解:傳統的貯藏保管法:包括清潔養護法,密封(閉)貯藏法及對抗同貯法。對抗同貯法是采用兩種以上藥物同貯,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氣味的物品同貯而起到抑霉防蟲的目的。通常蘄蛇或白花蛇與花椒或大蒜瓣同貯;蛤蚧與花椒、吳茱萸或畢澄茄同貯;全蝎與花椒或
細辛同貯;丹皮與澤瀉、山藥同貯;人參與細辛同貯;土鱉蟲與大蒜同貯等。
X型題
1.ABCDE
注解:蜂蜜主要成分為果糖、葡萄糖,兩者約占蜂蜜的70%。尚含有少量蔗糖、麥芽糖、礦物質、含氧化合物、氨基酸等。蜂蜜生則性涼,熟則性溫,故能補中。中藥炮制常用的是煉蜜,用煉蜜炮制藥物,能和藥物起協同作用,增強藥物療效,或具有解毒、緩和藥物作用、矯味矯臭等作用。
2.ABCDE
3.ABCD
注解:中藥及炮制品在貯藏保管過程中常見的變異包括蟲蛀、發霉、泛油、變色、氣味散失、風化、潮解溶化、粘連、揮發及腐爛。這些變異現象多數嚴重影響藥物質量與臨床療效,嚴重者藥物不能使用而報廢。不同性質的藥物其變異現象有所不同,如蟲蛀發生在含粉性、蛋白質及糖類多的根莖類、花類、動物類藥物中,如葛根、金銀花、驢皮等;泛油主要發生在含揮發油、油脂及糖類多的種仁及根莖類藥物中,如杏 仁、桃仁、郁李仁、天冬、玉竹、牛膝等;風化主要發生在某些含結晶水的礦物類藥物中,如芒硝、硼砂等。
4.ACDE
注解:米泔水對油脂有吸附作用,常用來浸泡含油質較多的藥物。如米泔水漂蒼術、白術等,可除去部分油質,降低藥物辛燥之性,增強補脾和中的作用。
5.ABCDE
6.ABCDE
注解:藥物通過炮制,可以達到去毒的目的。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凈制,水泡漂、水飛、加熱、加輔料處理、去油制霜等。這些方法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幾種方法聯合運用。如蘄蛇去頭,朱砂、雄黃水飛,川烏、草烏蒸或煮制,甘遂、芫花醋制,巴豆制霜等,均可去毒,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