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炒黃法
一、填空題
1.文火中火武火;2.清炒加固體輔料炒;3.對比看聽爆聲聞香氣看斷面;4.炒黃法炒焦法炒炭法;5.大小分檔炒拌炒均勻、出鍋迅速鍋要預熱。
二、選擇題
(一)A型題
1.C;2.E;3.D;4.E
(二)B型題
5.E;6.A;7.B;8.C;9.D; 10.E; 11.C;12.A;13.B;14.D
(三)C型題
15.C;16.D;17.A;18.B;19.B;20.A;21.D;22.B
(四)X型題
23.C、D;24.A、C、D、E
三、改錯題
1.√; 2.X應改為:決明子應炒至斷面淺黃色。 3.√;4.X應改為:使君子仁炒至表面黃色有焦斑。
四、簡答題
1.生品以殺蟲力強,常用于蛔蟲病、蟯蟲病。炒使君子可緩和膈肌痙攣的副作用,并長于健脾消積,亦能殺蟲。多用于小兒疳疾及蛔蟲腹痛。
2.炮制工藝:薏苡仁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炒薏苡仁取凈薏苡仁,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黃色,略鼓起,表面有突起,取出。
麩炒薏苡仁先將鍋燒熱,撒人麥麩即刻煙起,再投入薏苡仁迅速拌炒至黃色,微鼓起,取出,篩去麥麩即得。 每100kg薏苡仁,用麥麩15kg.
炮制作用:生品偏寒涼,長于利水滲濕,清熱排膿,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腳氣,肺癰,腸癰,風濕痹痛,筋脈攣急及濕溫病在氣分。 薏苡仁炒或麩炒后寒涼之性偏于平和,長于健脾止瀉,可用于脾虛泄瀉,納少腹脹。
3.(1)藥材需干燥;(2)試溫炒;(3)量不宜多;(4)勤攪拌,炒好后迅速出鍋。
4.自答
5.決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的功能。生決明子長于清肝熱,潤腸燥。用于目赤腫痛,大便秘結。 炒決明子寒瀉之性緩和,有平肝養腎的功效。可用于頭痛、頭暈、青盲內障。
五、論述題
1.答:(1)鞣質增加而止血。鞣質本身就有收斂止血的作用,槐米炒炭后鞣質含量可以增加,一般在190℃時可使鞣質增加達到高峰,外觀褐色,只有炒焦的程度。(2)槲皮素增加而止血。槐米炒炭后槲皮素增加,槲皮素具有一定止血作用。(3)異鼠李素降低而止血。槐米的抗止血成分異鼠李素經炒炭后含量幾乎減少一半。由此看來槐米炒炭,使止血作用增強具有雙重意義:即止血成分增加,抗止血成分降低。
2.自答
3.答:不加任何輔料的炒法稱為清炒法。根據火候及程度的不同又分為炒黃、炒焦和炒炭。
作用包括:增強療效、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緩和藥性、增強或產生止血作用、保證療效、利于貯存等。
4.答:酸棗仁自古生熟同治,但從宋代以后逐漸出現了生熟異治之說。如《證類本草》引石藥驗說: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后來歷代有沿用,即使現在也有此類用法。那么酸棗仁到底是生熟同治還是生熟異治呢?經過古今文獻研究認為是生熟同治。早在陶弘景時就明確了,如《證類本草》記載:“陶云醒睡,而經云療不得眠,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療不得眠。正如麻黃發汗,根節止汗也。”又“子似武昌棗而味極酸,東人啖之以醒睡,與此療不得眠正相反矣。”由此論述均可看出是酸棗和酸棗仁之誤。清《本草從新》亦有論述:“(酸棗仁湯)一力加桂一兩,二方棗仁皆生用,治不得眠。則生用療膽熱好眠之說,未可信也,蓋膽熱必有心煩口苦之癥,何以反能好眠乎?若肝火郁于胃中,以致倦怠嗜臥,則當用辛瀉透發肝火,如柴薄之屬,非棗仁所得司也”。另《本草便讀》云:“至于炒熟治膽虛不眠,生用治膽熱好眠之說,亦習俗相治,究竟不眠好眠,各有成病之由,非一物棗仁可以統治也”。顯然是一種“習俗相治”。
從現代資料看,生、炒酸棗仁的化學成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不同。藥理作用上,生、炒酸棗仁均有鎮靜安眠作用,只是炒品略強于生品。生、炒酸棗仁對中樞神經系統均呈現鎮靜、安眠、抗驚厥作用,二者之間無差別。
5.蒼耳子辛、苦,溫;有毒。歸肺經。具散風濕、通鼻竅的功能,生品消風止癢力強,多用于皮膚癢疹、疥癬等皮膚病。炒后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竅,祛風濕止痛。常用于鼻淵頭痛,風濕痹痛。
6.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