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筑工程是指由塊體材料和砂漿砌筑而成磚砌體、砌塊砌體和石砌體的施工。砌筑工程所用材料主要有普通黏土磚、空心磚、硅酸鹽類磚、石塊等及砌筑砂漿。
磚石砌筑工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于它取材方便、施工簡單,成本低廉,目前在建筑工程中仍被廣泛采用。但是,磚石砌筑由小塊體組砌而成,砌筑勞動量大,生產效率低,難以適應現代建筑工業化的要求,尤其是普通黏土磚的生產,浪費了大量可耕地,所以,必須進行墻體改革,砌體工程才能更具生命力。目前,推廣使用的硅酸鹽砌塊即為墻體改革的途徑之一。
砌筑工程是一個綜合施工過程,它包括砂漿制備、材料運輸、搭設腳手架及砌塊砌筑等施工過程。
一、砌磚與砌塊施工
(一)砌磚施工
1.磚基礎的砌筑
一般砌體基礎必須采用燒結普通磚和水泥砂漿砌成,磚基礎由墻基和大放腳兩部分組成。墻基與墻身同厚。大放腳即墻基下面的擴大部分。大放腳的底寬應根據設計而定。大放腳各皮的寬度應為半磚長的整倍數(包括灰縫)在大放腳下面為基礎墊層。墊層一般為灰土、碎磚三合土或混凝土等。
在墻基頂面應設防潮層,地下水位較深或無地下水時,防潮層一般用20mm厚1:2.5防水砂漿,位置在底層室內地面以下一皮磚處;地下水位較淺時,防潮層一般用60mm厚配筋混凝土帶,寬度與墻身同寬。為增加基礎及上部結構剛度,砌體結構中防潮層與地圈梁合二為一,地圈梁高度為180——300mm.
砌筑砌體基礎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1)砌筑前,應將墊層表面上的雜物清掃干凈,并澆水濕潤。
(2)為保證基礎砌好后能在同一水平面上,必須在墊層轉角處,交接處及高低處立好基礎皮數桿。
(3)砌筑時,可依皮數桿先在轉角及交接處砌幾皮磚,再在其間拉準線砌中間部分。
其中第一度磚應以基礎底寬線為準砌筑。
(4)內外墻的磚基礎應同時砌起。如因特殊情況不能同時砌起時,應留置斜槎,斜槎的長度不應小于其高度的2/3.
(5)大放腳部分一般采用一順一丁砌筑形式。在十字及丁字接頭處,縱橫基礎要隔皮砌通。大放腳最下一度及墻基的最上一皮磚(防潮層下面一皮磚)應以丁砌為主。
(6)砌體基礎中的洞口、管道、溝槽和預埋件等,應于砌筑時正確留出或預埋,寬度超過300mm的洞口,應砌筑平拱或設置過梁。
(7)砌完基礎后,應及時回填。回填土應在基礎兩側同時進行。并分層夯實。單側填土應在磚基礎達到側向承載能力和滿足允許變形要求后才能進行。
2.砌磚工藝
砌磚施工通常包括抄乎、放線、擺磚樣、立皮數桿、掛準線、鋪灰、砌磚等工序。如果是清水墻,則還要進行勾縫。
(1)抄平。砌磚墻前,先在基礎面或樓面上按標準的水準點定出各層標高,并用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找平,使各段磚墻底部標高符合設計要求。
(2)放線。建筑物底層墻身,可以龍門板上軸線定位釘為標志拉上線,沿線吊掛垂球,將墻身中心軸線放到基礎面上,并據此墻身中心軸線為準彈出縱橫墻身邊線,并定出門窗洞口位置。為保證各樓層墻身軸線的重合,并與基礎定位軸線一致,可利用預先引測在外墻面上的墻身中心軸線,借助于經緯儀把墻身中心軸線引測到樓層上去;或用線錘掛,對準外墻面上的墻身中心軸線,從而向上引測。軸線的引測是放線的關鍵,必須按圖紙要求尺寸用鋼皮尺進行校核。最后,按樓層墻身中心線,彈出各墻邊線,劃出門窗洞口位置。
(3)擺磚樣。擺磚即撂底,在彈好線的基礎面上,按選定的組砌方法,先用干磚塊試擺,以使門洞、窗口和墻垛等處的磚符合模數,滿足上下錯縫要求。借助灰縫的調整,使墻面豎縫寬度均勻,盡量減少砍磚。
(4)立皮數桿。皮數桿是在其上劃有每皮磚和磚縫厚度以及門窗洞口、過梁、樓板、梁底等標高位置的木制標桿,是砌筑時控制磚砌體豎向尺寸,并使鋪灰、砌磚的厚度均勻,保證磚皮水平皮數桿一般立于房屋的四大角、內外墻交接處、樓梯間及洞口多的地方。
(5)盤角、掛線。砌筑時,應先在墻角砌4~5皮磚,稱為盤角,然后根據皮數桿和已砌的角掛線,作為砌筑中間墻體的依據,以保證墻面平整。一磚墻單面掛線,外墻掛外邊,內墻掛任何一邊;一磚半墻以上要雙面掛線。
(6)鋪灰、砌筑。砌磚的操作方法很多,可采用鋪漿法或“三一”砌磚法,依各地習慣而定。“三一”砌磚法,即一鏟灰、一塊磚、一擠揉并隨手將擠出的砂漿刮去的砌筑方法。
其優點是灰縫容易飽滿、粘結力好,墻面整潔。八度以上地震區的砌磚工程宜采用此方法砌磚。
(7)勾縫、清理。當該層磚砌體砌筑完畢后,應進行墻面(柱面)及落地灰的清理。
對清水磚墻,在清理前需進行勾縫,具有保護墻面并增加墻面美觀的作用。墻較薄時,可利用砌筑砂漿隨砌隨勾縫,稱作原漿勾縫;墻較厚時,待墻體砌筑完畢后,用1:1水泥砂漿勾縫,稱作加漿勾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