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C公司只生產和銷售甲、乙兩種產品。目前的信用政策為“2/15, N/30”,有占銷售額 60%的客戶在折扣期內付款并享受公司提供的折扣;不享受折扣的應收賬款中,有80% 可以在信用期內收回,另外20%在信用期滿后10天(平均數)收回。逾期賬款的收回, 需要支出占逾期賬款額10%的收賬費用。如果明年繼續保持目前的信用政策,預計甲產 品銷售量為4萬件,單價100元,單位變動成本60元;乙產品銷售量2萬件,單價300 元,單位變動成本240元,公司目前的固定成本總額為140萬元。
如果明年將信用政策改為“5/10,N/20”,預計不會影響產品的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和 銷售的品種結構,而銷售額將增加到1200萬元。與此同時,享受折扣的比例將上升至銷 售額的70%;不享受折扣的應收賬款中,有50%可以在信用期內收回,另外50%可以在 信用期滿后20天(平均數)收回。這些逾期賬款的收回,需要支出占逾期賬款額10% 的收賬費用。
該公司應收賬款的資本成本為12%。
要求:
(1) 按加權平均法計算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和變動成本率。
(2) 按加權平均法進行多種產品的保本分析,計算公司目前各產品的保本銷售量及保本 銷售額。
(3) 假設公司繼續保持目前的信用政策,計算其平均收現期和應收賬款應計利息(一年 按360天計算,計算結果以萬元為單位,保留小數點后四位,下同)。
(4) 假設公司采用新的信用政策,計算其平均收現期和應收賬款應計利息。
(5)計算改變信用政策引起的稅前損益變動額,并據此說明公司應否改變信用政策。
47、 A公司是一家零售商,正在編制2013年12月份的預算,有關資料如下:
(1) 預計的2013年11月30日資產負債表如下:

(2) 銷售收入預計:2013年11月200萬元,12月220萬元;2014年1月230萬元。
(3) 銷售收現預計:銷售當月收回60%,次月收回38%,其余2%無法收回(壞賬)。
(4) .采購付現預計:銷售商品的80%在前一個月購入,銷售商品的20%在當月購入;所購商品的進貨款項,在購買的次月支付。
(5) 預計12月份購置固定資產需支付60萬元;全年折舊費216萬元,每月的折舊費相同;除折舊外的其他管理費用均須用現金支付,預計12月份為26. 5萬元;12月末歸還一年前借人的到期借款120萬元。
(6) 預計銷售成本率75%。
(7) 預計銀行借款年利率10% ,還款時支付利息。
(8) 企業最低現金余額5萬元;預計現金余額不足5萬元時,在每月月初從銀行借入,借款金額是1萬元的整數倍。
(9) 假設公司按月計提應計利息和壞賬準備。
要求:計算下列各項的12月份預算金額:
(1) 銷售收回的現金、進貨支付的現金、本月新借入的銀行借款;
(2) 現金、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存貨的期末余額;
(3) 稅前利潤。
48、 已知:A公司2013年年初負債總額為4000萬元,所有者權益是負債的1. 5倍,該年的資 本積累率為150% ,年末資產負債率為25% ,平均負債的年均利息率為10%,全年固定 成本總額為6犯5萬元,凈利潤為10050萬元,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 , 2013年初 發行在外的股數為10000萬股,2013年3月1日,經股東大會決議,以截止2012年末公 司總股本為基礎,向全體股東發放10%的股票股利,工商注冊登記變更完成后的總股數 為11000萬股。2013年9月30日新發股票5000萬股。2013年年末的股票市價為5元, 2013年的負債總額中包括2013年7月1日平價發行的面值為1000萬元,票面利率為 1%,每年年末付息的3年期可轉換債券,轉換價格為5元/股,債券利息不符合資本化 條件,直接計人當期損益,假設企業沒有其他的稀釋潛在普通股。
要求:根據上述資料,計算A公司的下列指標:
(1) 2013年年初的所有者權益總額…
(2) 2013年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
(3) 2013年年末的每股凈資產、市凈率和市盈率。
(4) 2013年的平均負債額及息稅前利潤。
(5) 計算該公司2014年的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和總杠桿系數。
(6) 若2014年的產銷量會增加10%,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公司2014年的息稅前利潤會 增長多少?
49、某企業本月生產甲、乙兩種產品,其中甲產品技術工藝過程較為簡單,生產批量較大; 乙產品工藝過程較為復雜,生產批量較小。其他有關資料見下表:

假設經作業分析,該企業根據各項作業的成本動因性質設立了機器調整準備、質量檢驗、 設備維修、生產訂單、材料訂單、生產協調等六個作業成本中心;各作業成本中心的可 追溯成本、成本動因和作業量等有關資料見下表:

要求:
(1) 采用傳統成本計算法計算甲、乙兩種產品應分配的制造費用及單位成本。
(2) 采用作業成本計算法計算甲、乙兩種產品應分配的制造費用及單位成本。
(3) 針對兩種成本計算方法在計算甲、乙兩種產品應分配的制造費用及單位成本的差異進行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