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關公式的總結
名稱 | 公式 |
利潤 | =Q(P-V)-F =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銷售收入×邊際貢獻率-固定成本 |
(單位)邊際貢獻 | 邊際貢獻=(單價)銷售收入-(單位)變動成本 制造邊際貢獻=銷售收入-產品變動成本 產品邊際貢獻=制造邊際貢獻-變動銷售和管理費用 邊際貢獻率=邊際貢獻/銷售收入 變動成本率=變動成本/銷售收入 變動成本率+邊際貢獻率=1 |
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 | =∑各產品邊際貢獻/∑各產品銷售收入(總的邊際貢獻/總的銷售收入) =∑(各產品邊際貢獻率×各產品占總銷售比重) |
保本量(額) | 保本量=F/(P-V);保本額=F/邊際貢獻率 |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 | =盈虧臨界點銷售量(額)÷實際或預計銷售量(額) |
安全邊際和安全邊際率 | 安全邊際量=實際或預計銷售量(額)-盈虧臨界點銷售量(額)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量(額)÷實際或預計銷售量(額)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安全邊際率=1 |
息稅前利潤 | =安全邊際額×邊際貢獻率 |
銷售息稅前利潤率 | =安全邊際率×邊際貢獻率 |
(單選題)甲公司只生產銷售一種產品,變動成本率30%,盈虧臨界點作業率40%,甲公司銷售息稅前利潤率是( )。
A、12%
B、18%
C、28%
D、42%
【注意】多品種情況下的保本分析:總體的計算思路是,先計算“額”,再除以單價去計算“量”。
二、保利分析
【注意】
(1)目標利潤一般指息稅前利潤;如果企業采用稅后利潤預測目標利潤,應將稅后目標利潤換算成息稅前利潤。
(2)總體的計算思路:把目標利潤帶進公式,采用數學方法(移項),可求出保利量和保利額。
三、各參數的敏感系數計算
此處的公式,葛老師提供了一個記憶思路:即A對B產生影響,則是ΔB/ΔA。
所以敏感系數=利潤變動率/因素變動率(是因素對利潤產生影響)。
【注意】敏感系數的正負數只代表方向,不代表敏感與否。只有當敏感系數的絕對值小于1時,才稱為不敏感因素。
四、本量利分析在經營決策中的應用
五、成本差異的計算及分析
(一)變動成本差異的分析
價格差異 | 總體思路:價格差異=價格的差額*實際用量 【提示】上述公式為變動成本差異分析的通用公式,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制造費用的價格差異分別為:價格差異、工資率差異、耗費差異。 |
數量差異 | 數量差異=用量的差額*標準價格 【提示】上述公式為變動成本差異分析的通用公式,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制造費用的數量差異分別為:數量差異、效率差異、效率差異。 |
【精選例題】
本月實際產量400件,使用工時890小時,實際發生變動制造費用1958元;變動制造費用標準成本為4元/件,即每件產品標準工時為2小時,標準的變動制造費用分配率為2元/小時。
變動制造費用耗費差異=890×(1958/890-2)=178(元)(U)
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890-400×2)×2=180(元)(U)
變動制造費用成本差異=實際變動制造費用-標準變動制造費用=1958-400×4=358(元)(U)
(二)固定制造費用差異分析
【總結】由上述可知,用到的價格都是P0,因此只用區分是用Q0、Q1還是預算產量標準工時。
【精選例題】
本月實際產量400件,發生固定制造成本1424元,實際工時為890小時;企業生產能量為500件即1000小時;每件產品固定制造費用標準成本為3元/件,即每件產品標準工時為2小時,標準分配率為1.5元/小時。采用二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進行成本差異分析。
①-②:固定制造費用耗費差異=1424-1000×1.5=-76(元)(F)
②-④:固定制造費用能量差異=1000×1.5-400×2×1.5=300(元)(U)
固定制造費用成本差異=實際固定制造費用-標準固定制造費用=1424-400×3=224(元)(U)
沿用上例的資料,采用三因素分析法進行成本差異分析。
①-②:固定制造費用耗費差異=1424-1000×1.5=-76(元)(F)
②-③:固定制造費用閑置能量差異=(1000-890)×1.5=165(元)(U)
③-④:固定制造費用效率差異=(890-400×2)×1.5=135(元)(U)
三因素分析法的閑置能量差異(165元)與效率差異(135元)之和為300元,與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異”數額相同。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chenyayu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