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出售資產是指上市公司收購、出售企業(yè)所有者權益、實物資產或其他財產權利的行為。上市公司擬收購、出售資產達到以下標準之一時,經董事會批準后,應在兩個工作日內向證券交易所報告并公告:
(一)收購、出售資產的資產總額(按最近一期經審計的財務報表或評估報告)占上市公司最近經審計的總資產的10%以上;
(二)收購、出售資產相關的凈利潤或虧損的絕對值(按最近一期經審計的財務報告)占上市公司最近經審計的凈利潤或虧損絕對值的10%以上,且絕對金額在100萬元以上;
被收購、出售資產的凈利潤或虧損無法計算的,不適用本款;被收購、出售資產系整體企業(yè)的部分所有者權益,被收購、出售資產的凈利潤或虧損以與這部分產權相關的凈利潤或虧損計算;
(三)收購、出售資產的交易金額(承擔債務、費用等一并計算)占上市公司最近經審計的凈資產總額10%以上。
上市
指股票及其衍生品種經審查同意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實體
當日收盤價與開盤價之差。收盤價大于開盤價叫做陽實體,收盤價小于開盤價叫做陰實體。一般情況下,出現陽實體說明買盤比較旺盛,推動股價向上攀升,出現陰實體說明賣盤踴躍,迫使股價節(jié)節(jié)走低。
收盤價
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規(guī)則規(guī)定滬市收盤價為當日該證券最后一筆交易前一分鐘所有交易的成交量加權平均價(含最后一筆交易)。當日無成交的,以前收盤價為當日收盤價。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規(guī)則規(guī)定深市證券的收盤價通過集合競價的方式產生。收盤集合競價不能產生收盤價的,以當日該證券最后一筆交易前一分鐘所有交易的成交量加權平均價(含最后一筆交易)為收盤價。當日無成交的,以前收盤價為當日收盤價。
上影線
當日最高價與收盤價之差。一般說,產生上影線的原因是空方力量大于多方而造成的。股票開盤后,多方上攻無力,遭到空方打壓,股價由高點回落,形成上影線。帶有上影線的K線形態(tài),可分為帶上影線的陽線、帶上影線的陰線和十字星。不同的形態(tài),多空力量的判斷是有區(qū)別的。
十字星
這是一種只有上下影線,沒有實體的K線圖。開盤價即是收盤價,表示在交易中,股價出現高于或低于開盤價成交,但收盤價與開盤價相等。其中:上影線越長,表示賣壓越重。下影線越長,表示買盤旺盛。
深證綜合指數
由深圳證券交易所編制,以1991年4月3日為基期,其樣本為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全部股票,基期指數定為100,以指數股計算日股份數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計算
上證綜合指數
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準日,1991年7月15日開始正式發(fā)布。該股價指數的樣本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全部股票,其中新上市的股票在掛牌的第十一天納入股價指數的計算范圍。該股票指數的權數為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流通和暫時非流通之分,其流通量與總股本并不一致,所以總股本較大的股票對股票指數的影響就較大。
上證180指數
上證180指數(又稱上證成份指數)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原上證30指數進行了調整并更名而成的,其樣本股是在所有A股股票中抽取最具市場代表性的180種樣本股票,自2002年7月1日起正式發(fā)布。作為上證指數系列核心的上證180指數的編制方案,目的在于建立一個反映上海證券市場的概貌和運行狀況、具有可操作性和投資性、能夠作為投資評價尺度及金融衍生產品基礎的基準指數。
上證50指數
上證50指數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于2004年1月2日正式發(fā)布,指數簡稱為上證50,指數代碼000016,基日為2003年12月31日,基點為1000點。上證50指數是根據科學客觀的方法,挑選上海證券市場規(guī)模大、流動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組成樣本股,以綜合反映上海證券市場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一批優(yōu)質大盤企業(yè)的整體狀況。
上證紅利指數
上證紅利指數挑選在上證所上市的現金股息率高、分紅比較穩(wěn)定、具有一定規(guī)模及流動性的50只股票作為樣本,以反映上海證券市場高紅利股票的整體狀況和走勢。該指數2005年1月4日發(fā)布。上證紅利指數是上證所成功推出上證180、上證50等指數后的又一次指數創(chuàng)新,是滿足市場需求、服務投資者的重要舉措。上證紅利指數是一個重要的特色指數,它不僅進一步完善了上證指數體系和指數結構,豐富指數品種,也為指數產品開發(fā)和金融工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條件。
損益表
損益表又稱利潤表,是用以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間利潤實現(或發(fā)生虧損)的財務報表。它是一張報考報表。損益表可以為報表的閱讀者提供做出合理的經濟決策所需要的有關資料,可用來分析利潤增減變化的原因、公司的經營成本、做出投資價值評價等。
ST股票
滬深交易所在1998年4月22日宣布,將對財務狀況或其它狀況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進行特別處理(Specialtreatment),由于"特別處理",在簡稱前冠以"ST",因此這類股票稱為ST股票。
實時監(jiān)控
實時監(jiān)控是指有關管理層借助于現代化的電子監(jiān)控系統(tǒng),并根據預先設定的各種指標對整個交易過程實施追蹤監(jiān)控,以及時發(fā)現證券交易過程中的各種異常情況。
事后監(jiān)查
事后監(jiān)查是指有關管理層就有關證券交易活動實施事后的或階段性的總結、調查,去弊存利。
市價委托
市價委托是指投資者向證券經紀商發(fā)出買賣某種證券的委托指令時,要求證券經紀商按證券交易所內當時的市場價格買進或賣出證券。
時間優(yōu)先
時間優(yōu)先是指同價位申報,依照申報時序決定優(yōu)先順序。電腦申報競價時按計算機主機接受的時間順序排列;書面申報競價時,按證券經紀商接到書面憑證的順序排列。
三公原則
三公原則指公開原則、公平原則和公正原則。公開原則是要求證券發(fā)行人和與發(fā)行證券相關信息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公平原則是要求參與證券發(fā)行與交易活動的一切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合法權益受到公平保護。公正是要求國家和地方證券監(jiān)管機關對一切監(jiān)管對象予以公正待遇。
上市契約
上市契約是指證券獲準上市時,上市公司應與證券交易所訂立上市協議,作為確定上市公司與證券交易所各自權利和義務的依據。
上市證券
上市證券又稱掛牌證券,是指經證券主管機關批準,并向證券交易所注冊登記,獲得在交易所內公開買賣資格的證券。
社會公眾股
社會公眾股是指我國境內社會個人和機構,以其合法財產向公司上市流通股份投資所形成的股份。
適銷證券
適銷證券是指證券持有人在需要現金或希望將持有的證券轉化為現金時,能夠迅速地在證券市場上出售的證券。
收入型基金
收入型基金是指以獲取當期的最大收入為目的,而投資于可帶來現金收入的有價證券為主的基金。
私募證券
私募證券是指向少數特定的投資者發(fā)行的證券,其審查條件相對較松、投資者也較少、不采取公示制度。私募證券的投資者多為與發(fā)行者有特定關系的機構投資者,也有發(fā)行公司、企業(yè)的內部職工。
隨時償還
隨時償還是指債券寬限期限過后,發(fā)行人可以自由決定償還時間,任意償還債券的一部分或全部。
速動比率
速動比率也稱為酸性測試比率,是從流動資產中扣除存貨部分,再除以流動負債的比值。速動比率的計算公式為: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用來評價流動資產總體變現能力。
市盈率
市盈率是每股市價與每股稅后凈利的比率,亦稱本益比。其計算公式為:市盈率=每股市價/每股稅后凈利。該指標是衡量股份制企業(yè)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用股價與每股稅后凈利進行比較,反映投資者對每1元凈利所愿支付的價格。
市盈率是估計普通股價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一般認為該比率保持在20-30之間是正常的,過小說明股價低,風險小,值得購買;過大則說明股價高,風險大,購買時應謹慎。成長性高的公司股票市盈率往往較大。
上市輔導
上市輔導是指由具有主承銷商資格的證券公司擔任輔導機構對擬發(fā)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的規(guī)范化培訓、輔導與監(jiān)督。
上市公告書
上市公告書是發(fā)行人在股票上市前向公眾公告發(fā)行與上市有關事項的信息披露文件,通常包括要覽、緒言、發(fā)行公司概況、股票發(fā)行及承銷、董事、監(jiān)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持股情況、公司設立、關聯企業(yè)及關聯交易、股本結構及大股東持股情況、公司財務會計資料、董事會上市承諾、重要事項揭示、上市推薦意見及備查文件目錄十三個部分。
上網發(fā)行
上網發(fā)行是指主承銷商利用證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統(tǒng),由主承銷商作為唯一“賣方”,投資者在指定的時間內,按現行委托買入股票方式進行股票申購的股票發(fā)行方式。按價格決定方式不同,又分為上網定價發(fā)行方式和上網競價發(fā)行方式兩種。
審計報告
審計報告是審計人員向發(fā)行人及利害關系人報告其審計結論的書面文件,也是審計人員在股票發(fā)行準備中盡職調查的結論性文件。審計人員出具的審計報告應當作為招股說明書的附錄文件,由審計人員對其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負責任。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根據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后,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發(fā)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審計報告是審計工作的最終結果,具有法定的證明效力。
私募債券
私募債券是指向與發(fā)行者有特定關系的少數投資者募集的債券,私募債券一般不能在證券市場上交易。它與公募債券相對應。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