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煙支重量為例,通過對人工抽樣檢測進行工序質量評價的分析,找出了人工抽樣檢測評價模式的缺陷。又將工序能力指數評價應用于工序質量評價,為工序質量評價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
工序質量[1]是指工序制成品符合或達到技術標準的程度。工序質量評價要真實、客觀地反映工序制成品的質量,為質量持續改進和管理考核提供依據。因此,選擇科學、有效地評價模式是開展質量管理工作的關鍵內容。長期以來,卷煙生產企業對工序質量的評價主要依靠人工抽樣檢測的模式進行。
1.人工抽樣檢驗評價模式
1.1.抽樣檢驗
抽樣檢驗是從一批產品中隨機抽取少量產品(樣本)進行檢驗,以判斷該批產品是否合格的統計方法和理論,又稱抽樣檢查。抽樣檢驗是根據樣本中的產品的檢驗結果來推斷整批產品的質量。
人工抽樣檢驗評價模式就是將檢測數據進行統計計算,得出樣本的平均值 和樣本的標準偏差s。如果樣本的檢測結果的平均值 在標準值范圍之內,就可以判定工序質量合格,如果樣本的檢測結果的標準偏差s較小,則判定工序質量波動小,比較穩定。 把安全工程師站點加入收藏夾
1.2.結果討論
對許昌卷煙總廠隨機抽取的10組卷接機組進行煙支重量抽樣檢驗,其結果統計如表1,煙支的重量標準為0.885±0.070g/支,標準偏差標準為≤0.025g。
由表1可知:10組機臺煙支重量檢測結果的平均值(0.842g/支~0.939g/支)和標準偏差(0.016g~0.023g)均在技術標準要求的范圍內,即質量合格。但其平均值、標準偏差與標準值偏離的方向和程度各不相同,很難判定機組間質量的差異。
由于人工抽樣檢驗的評價模式的局限性,用平均值和標準偏差尚不能完全反映出各機臺的工序質量差異。這種現象在生產中經常存在,操作工為了提高煙支不空頭的保險系數,往往把煙支重量設定到標準的上限,這樣會對內在質量造成較大影響。在對其它工序的質量評價中,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隨著行業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企業在制絲過程中普遍采用了集成制造系統,在線檢測儀器連續檢測到的質量數據可以上傳和保存;卷接過程的質量檢測采用了卷煙質量綜合測試臺,能夠快速、大量地檢測出卷煙的各項質量指標,這些先進檢測儀器的廣泛應用使行業具備了對工序質量進行更加科學、準確的評價提供了條件。
2.工序能力指數評價模式
2.1.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又稱過程能力[2、3],是指工序的加工質量滿足技術標準的能力,它是用來衡量工序加工內在一致性的指標。用標準偏差的6倍來表示。即
B=6σ
2.2.工序能力指數
為了定量表示工序能力滿足產品設計質量要求的程度,一般用工序能力指數來衡量,它是標準的允差范圍與工序能力的比值。當工序處于穩定狀態時,工序能力指數的計算公式是:
式中:Cp——工序能力指數;
T——技術標準范圍;
B——工序能力;
σ——總體標準偏差
2.3.工序能力指數的計算
煙支重量的技術標準有上、下限,屬雙側式標準情況,其工序能力指數為Cp:
式中:Tu——標準上限;
Tl——標準下限;
s——樣本的標準偏差
當產品的質量特性值分布的平均值與標準中心值不重合(即有偏移)時,修正后的工序能力指數用Cpk表示:
其中:
式中:Cpk——修正后的工序能力指數;
ε——絕對偏移量;
M——標準中心值;
x——質量特性值分布中心
2.4.結果與討論
利用上述工序能力指數的計算方法,即可得出10臺卷接機組的煙支重量的工序能力指數,所得工序能力指數Cp、Cpk值如表2。對照工序能力指數Cp、Cpk值的評價參考表[3],其相應評價如表2中所注。
可知,各機臺能力指數相差甚遠。其中6、8兩機臺工序能力較充分能夠較好的滿足生產指標的要求;1、2兩機臺工序能力較差,完成加工較勉強,有待提高;3、5、7三機臺工序能力不足無法滿足生產要求,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整改;而4、9、10三機臺工序能力嚴重不足。應采取全面檢查和整改措施,進一步提高質量控制水平。
由此可見,工序能力指數評價模式不但考慮了在制品質量的穩定性,而且同時考慮了檢測結果的平均值偏離標準中心值的程度,因此在評價工序質量時更具科學性。
3.結束語
用工序能力指數評價工序質量,可以有效避免人工抽檢帶來的諸多弊端,結束了抽檢合格率高不等同于質量高的現象,突破了用標準偏差評價所帶來的局限性。并且在單工序能力評價的基礎上,還可以根據不同工序的重要程度給出不同的權重,建立工序能力的生產線評價模型,對全線進行整體能力評價,改變目前對全線整體質量評價模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