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C2.A3.B4.C5.D6.B
二、1.子厚;柳河東、柳柳州
2.居官
3.寓言
4.文以明道
5.寓言性傳記文或:傳記體寓言
6.(見)長人者好煩其令
三、
1.彎腰
2.碩大
3.喂養,哺育
4.同“早”;多
5.困頓;疲憊
四、1.橐駝聽到這個外號說:“很好,這樣稱呼我確實很恰當。”
2.有的移栽,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實結得又早又多。
3.橐駝我并不是能使樹木活得長久并且繁殖得多。
4.移栽時要像愛護孩子一樣,種植后放在那里要像扔掉東西一樣。
5.所以(他們)不如我啊。
6.然而我住在鄉里,看見那些當官的喜好煩瑣地發布他們的命令,好像對百姓很愛護,但最終卻給老百姓帶來了災禍。
7.把您種樹的道理移用到當官治民上來,可以嗎?
五、1.本文屬傳記散文,借人物之口來闡發一個道理。文中采用的基本手法就是類比。用種樹類比為官:用“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類比:“順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種樹“愛之太殷,憂之太勤”類比“長人者好煩其令”;用使“木之性日以離”類比使人民“病且怠”;用害樹、仇樹類比害民、擾民;借種樹要“其蒔也若子”類比要愛護老百姓;用“其囂也若棄”類比要讓百姓體養生息;用種樹粗心大意類比為官不管百姓疾苦。作者層層類比,環環相扣,通過類比,完成了從“種樹”到“治民”的過渡,并且將復雜、深奧的養民治國的道理表達得簡單、淺娃,將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化艱深為平易,變抽象為具體,使文章生動感人。
2.郭橐駝的種樹之道,主要是通過對比來說明的。用郭橐駝與其他種樹人對比,用郭橐駝的“順其自然,使其天者全”與其他人的害木之天,使“木之性日以離”相對比。其他種樹人中又以過于疏懶者與過于勤者對比,即“根拳而土易”者與“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者相對比,以種樹之道與為官之理相對比。多重對比手法的運用,從正反兩方面將道理說得一分透徹,使中心更加突出。
3.《種樹郭橐駝傳》雖是人物傳記散文,但它帶有更多的虛構成分。這篇文章它不是一篇真人傳記,像莊子寓言中的人物一樣,不是實有其人,所以魯迅先生說它是“幻設為文”、“以寓言為本”。作者并非要為郭橐駝作傳,而是借對郭氏種樹理論的介紹,以及郭氏對為官治民之理的論說,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寓說理于形象,亦敘亦議,敘論結合,借物沒譬,卒章見志。
考點試題推薦:2015年成人高考大學語文議論文考點及試題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