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二:要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
工業企業的費用按照經濟內容可以劃分為要素費用,包括外購材料、外購燃料、外購動力、職工薪酬、折舊費用、利息費用、稅金和其他費用。該分類反映了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發生了哪些費用及其金額。
(一)材料、燃料、動力的歸集和分配
無論是外購的,還是自制的,發生材料、燃料和動力等各項要素費用時,對于直接用于產品生產、構成產品實體的原材料等,均應計入產品成本。
1.如果分產品領用的材料(直接計入)
應根據領退料憑證直接計入相應產品成本的“直接材料”項目。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產品(直接材料)
—基本生產—×產品(直接材料)
貸:原材料
2.共同耗用的材料(分配計入)
對于不能分產品領用的材料,如生產中為幾種產品共同耗用的材料,需要采用適當的分配方法,分配計入各相關產品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項目。
在消耗定額比較準確的情況下,原材料、燃料也可按照產品的材料定額消耗量比例或材料定額費用比例進行分配。
【例題·計算題】假定甲公司生產A、B兩種產品領用某材料4 400公斤,每公斤20元。本月投產的A產品為200件,B產品為250件。A產品的材料消耗定額為15公斤,B產品的材料消耗定額為10公斤。此外輔助生產耗用原材料15 000元,車間一般消耗13 000元,管理部門一般消耗100元。
要求:采用定額消耗量比例分配材料費用。
『正確答案』
A產品的材料定額消耗量=200×15=3 000(公斤)
B產品的材料定額消耗量=250×10=2 500(公斤)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4 400×20/(3 000+2 500)=16
A產品分配負擔的材料費用=3 000×16=48 000(元)
B產品分配負擔的材料費用=2 500×16=40 000(元)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A產品(直接材料) 48 000
—基本生產—B產品(直接材料) 40 000
—輔助生產 15 000
制造費用 13 000
管理費用 100
貸:原材料 116 100
【例題·綜合題】(2009年考題)甲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為17%。生產中所需W材料按實際成本核算,采用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計算和結轉發出材料成本。2008年6月1日,W材料結存1 400千克,賬面余額385萬元,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甲公司2008年6月份發生的有關W材料業務如下:
(1)6月3日,持銀行匯票300萬元購入W材料800千克,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貨款為216萬元,增值稅額36.72萬元,對方代墊包裝費1.8萬元,材料已驗收入庫,剩余票款退回并存入銀行。
(2)6月6日,簽發一張商業承兌匯票購入W材料590千克,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貨款為163萬元,增值稅額27.71萬元,對方代墊保險費0.4萬元。材料已驗收入庫。
(3)6月10日,收到乙公司作為資本投入的W材料5 000千克,并驗收入庫。投資合同約定該批原材料價值(不含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為1 415萬元,增值稅進項稅額為240.55萬元,乙公司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假定合同約定的價值與公允價值相等,未發生資本溢價。
(4)6月20日,銷售W材料一批,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售價為171萬元,增值稅額為29.07萬元,款項已由銀行收妥。
(5)6月30日,因自然災害毀損W材料50千克,該批材料購入時支付的增值稅為2.38萬元,經保險公司核定應賠償10萬元,款項尚未收到,其余損失已經有關部門批準處理。
(6)6月份發出材料情況如下:
①生產車間領用W材料2 000千克,用于生產A產品20件、B產品10件、A產品每件消耗定額為24千克,B產品每件消耗定額為52千克,材料成本在A、B產品之間按照定額消耗量比例進行分配;車間管理部門領用700千克;企業行政管理部門領用450千克。
②委托加工一批零部件,發出W材料100千克。
③6月30日對外銷售發出W材料600千克。
(7)6月30日,W材料的預計可變現凈值為1 000萬元。
(8)W材料計入資產負債表“存貨”項目的金額。
要求:根據上述資料,編制相關的會計分錄。
『正確答案』
(1)6月3日,持銀行匯票300萬元購入W材料800千克,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貨款為216萬元,增值稅額36.72萬元,對方代墊包裝費1.8萬元,材料已驗收入庫,剩余票款退回并存入銀行。
借:原材料——W材料 216+1.8=217.8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6.72
貸:其他貨幣資金——銀行匯票存款 254.52
借:銀行存款 300-254.52=45.48
貸:其他貨幣資金——銀行匯票存款 45.48
(2)6月6日,簽發一張商業承兌匯票購入W材料590千克,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貨款為163萬元,增值稅額27.71萬元,對方代墊保險費0.4萬元。材料已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W材料 163+0.4=163.4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27.71
貸:應付票據 191.11
(3)6月10日,收到乙公司作為資本投入的W材料5000千克,并驗收入庫。投資合同約定該批原材料價值(不含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為1415萬元,增值稅進項稅額為240.55萬元,乙公司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假定合同約定的價值與公允價值相等,未發生資本溢價。
借:原材料——W材料 1415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240.55
貸:實收資本 1 655.55
(4)6月20日,銷售W材料一批,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售價為171萬元,增值稅額為29.07萬元,款項已由銀行收妥。
借:銀行存款 200.07
貸:其他業務收入 171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29.07
(5)6月30日,因自然災害毀損W材料50千克,該批材料購入時支付的增值稅為2.38萬元,經保險公司核定應賠償10萬元,款項尚未收到,其余損失已經有關部門批準處理。
W材料加權平均成本=(期初385+217.8+163.4+1415)/(期初1 400+800+590+5 000)=0.28(萬元/千克)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14
貸:原材料——W材料 14(0.28×50)
借:營業外支出 4
其他應收款 10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14
(6)6月份發出材料情況如下:
①生產車間領用W材料2000千克,用于生產A產品20件、B產品10件、A產品每件消耗定額為24千克,B產品每件消耗定額為52千克,材料成本在A、B產品之間按照定額消耗量比例進行分配;車間管理部門領用700千克;企業行政管理部門領用450千克。
產品的定額分配率=2 000×0.28/(20×24+10×52)=0.56
A產品的成本=20×24×0.56=268.8(萬元)
B產品的成本=10×52×0.56=291.2(萬元)
借:生產成本——A產品 268.8
——B產品 291.2
制造費用 196(0.28×700)
管理費用 126(0.28×450)
貸:原材料——W材料 882
②委托加工一批零部件,發出W材料100千克。
借: 委托加工物資 100×0.28=28
貸:原材料——W材料 28
③6月30日對外銷售發出W材料600千克。
借:其他業務成本 600×0.28=168
貸:原材料——W材料 168
(7)6月30日,W材料的預計可變現凈值為1000萬元。
W材料賬面余額=(期初385+217.8+163.4+1 415)-14-882-28-168=1 089.2(萬元)
W可變現凈值是1 000萬元,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1 089.2-1 000=89.2(萬元)
借:資產減值損失 89.2
貸:存貨跌價準備 89.2
(8)W材料計入資產負債表“存貨”項目的金額=1 000(萬元)
(二)職工薪酬的歸集和分配
職工薪酬是企業在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直接和間接人工費用的總和。
1.直接計入的職工薪酬
直接進行產品生產的生產工人的職工薪酬,直接計入產品成本的“直接人工”成本項目。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產品(直接人工)
—基本生產—×產品(直接人工)
貸:應付職工薪酬
2.分配計入的職工薪酬
不能直接計入產品成本的職工薪酬,按工時、產品產量等方式進行合理分配,計入各有關產品成本的“直接人工”項目。
如果取得各種產品的實際生產工時數據比較困難,而各種產品的單件工時定額比較準確,也可按產品的定額工時比例分配職工薪酬,相應的計算公式如下
【例題·計算題】乙企業基本生產車間生產A、B兩種產品,共支付生產工人職工薪酬2 700萬元,按生產工時比例分配,A產品的生產工時為500小時,B產品的生產工時為400小時。此外輔助車間職工薪酬200萬元、車間管理人員職工薪酬1 950萬元、行政管理部門職工薪酬800萬元、銷售部門職工薪酬500萬元。
『正確答案』
直接人工分配率=2 700/(500+400)=3(萬元/小時)
A產品應分配的職工薪酬=500×3=1 500(萬元)
B產品應分配的職工薪酬=400×3=1 200(萬元)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A產品(直接人工) 1 500
—基本生產—B產品(直接人工) 1 200
—輔助生產 200
制造費用 l 950
管理費用 800
銷售費用 500
貸:應付職工薪酬 6 150
【例題·單選題】(2010年考題)某企業生產甲、乙兩種產品,2009年12月共發生生產工人工資70 000元,福利費10 000元。上述人工費按生產工時比例在甲、乙產品間分配,其中甲產品的生產工時為1 200小時,乙產品的生產工時為800小時。該企業生產甲產品應分配的人工費為( )元。
A.28 000
B.32 000
C.42 000
D.48 000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甲產品應分擔的人工費=(70 000+10 000)/(1 200+800)×1 200=48 000(元)。
(三)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和分配
1.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
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是通過輔助生產成本總賬及明細賬進行。一般按車間及產品和勞務設立明細賬。當輔助生產發生各項費用時計入“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總賬及所屬明細賬。一般情況下,輔助生產的制造費用,與基本生產的制造費用一樣,先通過“制造費用”科目進行單獨歸集,然后再轉入“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對于輔助生產車間規模很小、制造費用很少且輔助生產不對外提供產品和勞務的,為簡化核算工作,輔助生產的制造費用也可以不通過“制造費用”科目,而直接記入“輔助生產成本”科目。
2.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及賬務處理
輔助生產的分配應通過輔助生產費用分配表進行。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計劃成本分配法、順序分配法和代數分配法等。
(1)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的特點是不考慮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相互提供勞務或產品的情況,而是將各種輔助生產費用直接分配給輔助生產以外的各受益單位。采用此方法,各輔助生產費用只進行對外分配,分配一次,計算簡單,但分配結果不夠準確。適用于輔助生產內部相互提供產品和勞務不多、不進行費用的交互分配、對輔助生產成本和企業產品成本影響不大的情況。
公式如下:
各受益單位應分配的成本=輔助生產的單位成本×該單位的耗用量
【例題·計算分析題】(2008年考題)甲公司設有運輸和修理兩個輔助生產車間,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輔助生產成本。運輸車間的成本按運輸公里比例分配,修理車間的成本按修理工時比例分配。該公司2007年2月有關輔助生產成本資料如下:
(1)運輸車間本月共發生成本22 500元,提供運輸勞務5 000公里;修理車間本月共發生成本240 000元,提供修理勞務640工時。
(2)運輸車間耗用修理車間勞務40工時,修理車間耗用運輸車間勞務500公里。
(3)基本生產車間耗用運輸車間勞務2 550公里,耗用修理車間勞務320工時;行政管理部門耗用運輸車間勞務1 950公里,耗用修理車間勞務280工時。
要求:
(1)編制甲公司的輔助生產成本分配表(表格如下,不需列出計算過程)。
(2)編制甲公司輔助生產成本分配的會計分錄。
(“生產成本”科目要求寫出明細科目,答案中的金額單位用元表示)
『正確答案』
(1)
輔助生產車間名稱 |
運輸 |
修理 |
合計 | |
待分配成本(元) |
22 500 |
240 000 |
262 500 | |
對外分配勞務數量(公里、工時) |
5 000-500=4 500 |
640-40=600 |
| |
單位成本(元/公里、元/工時) |
22 500/4 500=5 |
240 000/600=400 |
| |
基本生產車間 |
耗用數量(公里、工時) |
2 550 |
320 |
|
分配金額(元) |
2 550×5=12 750 |
320×400=128 000 |
140 750 | |
行政管理部門 |
耗用數量(公里、工時) |
1 950 |
280 |
|
分配金額(元) |
1 950×5=9 750 |
280×400=112 000 |
121 750 | |
合計 |
22 500 |
240 000 |
262 500 |
(2)
借:制造費用 140 750
管理費用 121 75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運輸 22 500
——修理 240 000
注意:本題為2008年真題,按照舊準則來處理,故將生產車間修理費計入制造費用。若按照新準則來處理,則應該將基本生產車間的修理費計入管理費用。
(2)交互分配法
交互分配法的特點是輔助生產費用通過兩次分配完成,首先將輔助生產明細賬上的合計數根據各輔助生產車間、部門相互提供的勞務數量計算分配率,在輔助生產車間進行交互分配;然后將各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后的實際費用(即交互前的費用加上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減去交互分配轉出的費用),再按提供的勞務量在輔助生產車間以外的各受益單位之間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的優點是提高了分配的正確性,但同時加大了分配的工作量。
【例題·計算分析題】A工業企業輔助生產車間的制造費用不通過“制造費用”科目核算。該企業2011年11月有關輔助生產費用的資料如下:
輔助車間名稱 |
運輸車間 |
供水車間 | |
待分配費用 |
3 300元 |
10 400元 | |
供應勞務數量 |
1 100公里 |
2 080噸 | |
耗用勞務數量 |
運輸車間 |
|
80噸 |
供水車間 |
100公里 |
| |
基本生產車間 |
900公里 |
1600噸 | |
企業管理部門 |
100公里 |
400噸 |
計算時,分配率的小數算四位,第五位4舍5入;分配的小數尾差,計入管理費用。
要求:根據上列有關資料,采用交互分配法,編制輔助生產費用分配表和相應的會計分錄。
『正確答案』
輔助生產費用分配表
(交互分配法)2011年11月
分配方向 |
交互分配 |
對外分配 | ||||||
輔助車間名稱 |
運輸 |
供水 |
合計 |
運輸 |
供水 |
合計 | ||
待分配費用(元) |
3 300 |
10400 |
13700 |
3300+400-300 |
10400+300-400 |
13700 | ||
供應勞務數量 |
1100公里 |
2080噸 |
|
1100-100 |
2080-80 |
| ||
單位成本(元/公里、元/噸) |
3300/1100 |
10400/2080 |
|
3400/1000 |
10300/2000 |
| ||
輔助車間 |
運輸 |
耗用數量 |
|
80噸 |
|
|
|
|
分配金額(元) |
|
80×5 |
400 |
|
|
| ||
供水 |
耗用數量 |
100公里 |
|
|
|
|
| |
分配金額(元) |
100×3 |
|
300 |
|
|
| ||
金額小計(元) |
300 |
400 |
700 |
|
|
| ||
基本車間 |
耗用數量 |
|
|
|
900公里 |
1600噸 |
| |
分配金額(元) |
|
|
|
900×3.4 |
1600×5.15 |
11300 | ||
企業管理部門 |
耗用數量 |
|
|
|
100公里 |
400噸 |
| |
分配金額(元) |
|
|
|
100×3.4 |
400×5.15 |
2400 | ||
分配金額合計(元) |
|
|
|
3400 |
10300 |
13700 |
①交互分配:
借: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運輸車間) 400
——輔助生產成本(供水車間) 30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運輸車間) 300
——輔助生產成本(供水車間) 400
②對外分配:
對外分配的費用:
運輸車間=3 300+400-300=3 400(元)
供水車間=10 400+300-400=10 300(元)
借:制造費用 11 300
管理費用 2 40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運輸車間) 3 400
—輔助生產成本(供水車間) 10 300
(3)按計劃成本分配法
按計劃成本分配法的特點是輔助生產為各受益單位提供的勞務,都按勞務的計劃單位成本進行分配,輔助生產車間實際發生的費用(包括輔助生產內部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與按計劃單位成本分配轉出的費用之間的差額采用簡化計算方法全部計入管理費用。這種方法便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單位的成本,有利于分清各單位的經濟責任。但成本分配不夠準確,適用于輔助生產勞務計劃單位成本比較準確的企業。
【例題·計算分析題】以上題為例,假定運輸車間計劃成本為每公里2.5元,供水車間計劃成本為每噸4.5元。
要求:根據上列有關資料,采用計劃成本分配法,編制輔助生產費用分配表和相應的會計分錄。
『正確答案』
輔助生產費用分配表
(計劃成本分配法)
輔助生產車間名稱 |
運輸車間 |
供水車間 |
合計 | ||
待分配輔助生產費用(元) |
3300 |
10400 |
13700 | ||
供應勞務數量 |
1100公里 |
2080噸 |
| ||
計劃單位成本(元/公里、元/噸) |
2.5 |
4.5 |
| ||
輔助生產車間耗用(記入“輔助生產成本”) |
運輸車間 |
耗用量 |
|
80 |
|
分配金額(元) |
|
80×4.5 |
360 | ||
供水車間 |
耗用量 |
100 |
|
| |
分配金額(元) |
100×2.5 |
|
250 | ||
分配金額小計(元) |
250 |
360 |
610 | ||
基本生產耗用(記入“制造費用”) |
耗用量 |
900 |
1600 |
| |
分配金額(元) |
900×2.5 |
1600×4.5 |
9450 | ||
行政部門耗用 |
耗用量 |
100 |
400 |
| |
分配金額(元) |
100×2.5 |
400×4.5 |
2050 | ||
按計劃成本分配金額合計(元) |
1100×2.5 |
2080×4.5 |
12110 | ||
輔助生產實際成本(元) |
3660 |
10650 |
14310 | ||
輔助生產成本差異(元) |
+910 |
+1290 |
+2200 |
運輸車間的實際成本=3 300+360=3 660(元)
供水車間的實際成本=10 400+250=10 650(元)
借: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運輸車間 360
——供水車間 250
制造費用 9 450
管理費用 2 05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運輸車間 2750
——供水車間 9360
再將輔助生產成本差異計入管理費用:
借:管理費用 2 20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運輸車間 910(3 660-2 750)
——供水車間 1 290(10 650-9 360)
(4)順序分配法
順序分配法,也稱梯形分配法,其特點是按照輔助生產車間受益多少的順序分配費用,受益少的先分配,受益多的后分配,先分配的輔助生產車間不負擔后分配的輔助生產車間的費用。適用于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相互受益程序有明顯順序的企業。
【例題·判斷題】(2011年考題)采用順序分配法分配輔助生產費用,其特點是受益少的先分配,受益多的后分配,先分配的輔助生產車間不負擔后分配的輔助生產車間的費用。( )
『正確答案』√
(5)代數分配法
代數分配法的特點是先根據解聯立方程的原理,計算輔助生產勞務或產品的單位成本,然后根據各受益單位耗用的數量和單位成本分配輔助生產費用。此方法有關費用的分配結果最正確,但在輔助生產車間較多的情況下,未知數也較多,計算工作比較復雜,因此,本方法適用于已經實現電算化的企業。
(四)制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
1.制造費用的歸集
制造費用的內容,包括物料消耗、車間管理人員的薪酬,車間管理用房屋和設備的折舊費、租賃費和保險費,車間管理用具攤銷,車間管理用的照明費、水費、取暖費、勞動保護費、設計制圖費、試驗檢驗費、辦公費以及季節性及修理期間停工損失等。制造費用屬于應計入產品成本但不專設成本項目的各項成本。制造費用應通過“制造費用”賬戶進行歸集,月末按照一定的方法從貸方分配轉入有關成本計算對象。
2.制造費用的分配和賬務處理
(1)制造費用的分配
通常采用生產工人工時比例法(或生產工時比例法)、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方(或生產工資比例法)、機器工時比例法和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等。其計算公式概括如下:
制造費用分配率=制造費用總額/各產品分配標準之和
(分母包括:產品生產工時總數或生產工人定額工時總數、生產工人工資總和、機器工時總數、產品計劃產量的定額工時總數)
某種產品應分配的制造費用=該種產品分配標準×制造費用分配率
其中,由于生產工時是分配間接費用的常用標準之一,因此,生產工人工時比例法較為常見。
生產工人工資比例分配法適用于各種產品生產機械化程度相差不多的企業,如果生產工人工資是按生產工時比例分配,該方法實際上等同于生產工人工時比例法;
機器工時比例法是按照各產品生產所用機器設備運轉時間的比例分配制造費用的方法,適用于產品生產的機械化程度較高的車間;
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是按照年度開始前確定的全年度適用的計劃分配率分配費用的方法,分配率的計算公式的分母按定額工時計算,年度內如果發生全年的制造用實際數與計劃數差別較大,應及時調整計劃分配率,該方法特別適用于季節性生產企業。
(2)制造費用的賬務處理
制造費用的分配方法一經確定,不應任意變更。無論采用哪種分配方法,都應根據分配計算結果,編制制造費用分配表,根據制造費用分配表進行制造費用分配的總分類核算和明細核算。相關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
貸:制造費用
【例題·計算分析題】某工業企業設有一個基本生產車間,生產甲、乙兩種產品。2011年11月份發生有關的經濟業務如下:
(1)領用原材料11 000元。其中直接用于產品生產8 000元,用作基本生產車間機物料消耗3 000元。
(2)應付職工薪酬9 120元。其中基本生產車間生產工人薪酬6 840元,管理人員工資2 280元。
(3)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費2 000元。
(4)用銀行存款支付車間其他費用4 000元。
該企業基本生產車間的制造費用按產品工時比例分配,其生產工時為:甲產品900小時,乙產品1 100小時。
要求:編制各項費用發生的會計分錄,計算并結轉基本生產車間甲、乙產品應分配的制造費用。
『正確答案』
(1)領用原材料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8 000
制造費用 3 000
貸:原材料 11 000
(2)應付職工薪酬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6 840
制造費用 2 280
貸:應付職工薪酬 9 120
(3)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費
借:制造費用 2 000
貸:累計折舊 2 000
(4)用銀行存款支付其他費用
借:制造費用 4 000
貸:銀行存款 4 000
(5)分配制造費用
制造費用合計=3 000+2 280+2 000+4 000=11 280(元)
制造費用分配率
甲產品應分配制造費用=900×5.64=5 076(元)
乙產品應分配制造費用=1 100×5.64=6 204(元)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 5 076
——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 6 204
貸:制造費用 11 280
(五)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的核算
1.廢品損失的核算
廢品損失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和入庫后發現的不可修復廢品的生產成本,以及可修復廢品的修復費用,扣除回收的廢品殘料價值和應收賠款以后的損失。經質量檢驗部門鑒定不需要返修、可以降價出售的不合格品,以及產品入庫后由于保管不善等原因而損壞變質的產品和實行“三包”企業在產品出售后發現的廢品均不包括在廢品損失內。為單獨核算廢品損失,應增設“廢品損失”科目,在成本項目中增設“廢品損失”項目。廢品損失也可不單獨核算,相應費用等體現在“生產成本”、“原材料”等科目中。輔助生產一般不單獨核算廢品損失。
(1)不可修復廢品損失
不可修復廢品損失的生產成本,可按廢品所耗實際費用計算,也可按廢品所耗定額費用計算。
①廢品損失采用按廢品所耗實際費用計算時,要將廢品報廢前與合格品計算在一起的各項費用,采用適當的分配方法(見在產品和產成品之間成本的分配)在合格品與廢品之間進行分配,計算出廢品的實際成本,從“生產成本”科目貸方轉入“廢品損失”科目借方
②廢品損失采用按廢品所耗定額費用計算不可修復廢品成本時,廢品的生產成本是按廢品數量和各項費用定額計算的,不需要考慮廢品實際發生的生產費用。
【例題·單選題】(2011年考題)某工業企業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發現不可修復廢品一批,該批廢品的成本構成為:直接材料3 200元,直接人工4 000元,制造費用2 000元。廢品殘料計價500元已回收入庫,應收過失人賠償款1 000元。假定不考慮其他因素,該批廢品的凈損失為( )元。
A.7 700 B.8 700 C.9 200 D.10 700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該廢品凈損失=3 200+4 000+2 000-500-1 000=7 700(元)。
借:廢品損失 9 200
貸:生產成本——直接材料 3 200
——直接人工 4 000
——制造費用 2 000
借:原材料 500
其他應收款 1 000
貸:廢品損失 1 500
廢品凈損失=9 200-1 500=7 700
借: 生產成本 7 700
貸:廢品損失 7 700
(2)可修復廢品損失
可修復廢品返修以前發生的生產費用,不是廢品損失,不需要計算其生產成本,而應留在“基本生產成本”科目和所屬有關產品成本明細賬中,不需要轉出。
返修發生的各種費用,應根據各種費用分配表,記入“廢品損失”科目的借方。其回收的殘料價值和應收的賠款,應從“廢品損失”科目貸方分別轉入“原材料”和“其他應收款”科目的借方。結轉后“廢品損失”的借方反映的是歸集的可修復損失成本,應轉入“生產成本”科目的借方。
【例題·計算分析題】某企業A產品費用分配表中列示:
(1)不可修復廢品成本按定額成本計價。有關資料如下:不可修復廢品5件,每件直接材料定額100元,每件定額工時為20小時,每小時直接人工5元、制造費用6元。
(2)可修復廢品的修復費用為:直接材料2 000元,直接人工1 000元,制造費用1 500元。
(3)可修復廢品和不可修復廢品共回收殘料計價200元,并作為輔助材料入庫;應由過失人賠款150元。廢品凈損失由當月同種產品成本負擔。
『正確答案』
(1)結轉不可修復廢品成本
不可修復廢品的生產成本=5×100+5×20×5+5×20×6=1 600(元)
借:廢品損失——A產品 1 600
貸:生產成本——直接材料 (5×100)500
——直接人工 (5×20×5)500
——制造費用 (5×20×6)600
(2)發生可修復廢品的成本
借:廢品損失——A產品 4 500
貸:原材料 2 000
應付職工薪酬 1 000
制造費用 1 500
(3)殘料入庫、過失人賠償
借:原材料 200
貸:廢品損失——A產品 200
借:其他應收款 150
貸:廢品損失——A產品 150
(4)結轉廢品凈損失
廢品凈損失=1 600+4 500-200-150=5 750(元)
借:生產成本——A產品 5 750
貸:廢品損失——A產品 5 750
2.停工損失的核算
停工損失是指生產車間或車間內某個班組在停工期間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停工期間發生的原材料費用、人工費用和制造費用等。應由過失單位或保險公司負擔的賠款,應從停工損失中扣除。不滿一個工作日的停工,一般不計算停工損失。
(1)單獨核算停工損失的企業,應增設“停工損失”科目,在成本項目中增設“停工損失”項目。
(2)不單獨核算停工損失的企業中,不設立“停工損失”科目,直接反映在“制造費用”等科目中。輔助生產一般不單獨核算停工損失。
相關推薦:
2012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重點解析
2012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學習輔導匯總
備考專題:2012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備考專題